读《心理抚养》后感
初为人母,我欣喜又惶恐。又这么一个小生命,全心全意依赖我,信任我,让我体会到生命另外一层意义,两年前的迷惘与空虚无聊消失殆尽。同时偶尔我还感觉惶恐无助。害怕他收到一点点来自世界的恶意,害怕自己不能教育好他。害怕由于自己的性格缺陷,知识浅薄,让他不能更好的成长。
想要孩子优秀,首先妈妈自己要优秀。我深深明白我自己本身的性格缺陷,缺少耐心,爱看手机,近两年来看书很少。我开始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第一步就是拿起书本,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不学习,那么所有的认知就是来自之前的经历与学习加上现有的身边环境影响。
读心理抚养,印在我加深我人之中的一点,就是孩子在2岁之前,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2岁之前基本都是生理需求。他哭的时候抱起来哄,饿了及时给他吃。前段时间刷小红书,一个妈妈为了锻炼孩子自主睡觉,居然让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对此我感到非常愤怒,孩子是多么无助。 我做不了一个狠心的妈妈,他想吃奶,我就一直喂奶到一两岁。他想奶睡,我也可以给他奶睡。总有一天他会离开我的怀抱,自己吃饭自己睡觉。
3岁之前,父母的陪伴,一对一的依恋关系的建立,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建立打下重要的基石。一个孩子的性格在12岁左右基本完成,但是人的性格底色,就是人生的第一个三年决定的。我很庆幸,我的爸爸妈妈在身边协助我,我的工作比较自由,让我有机会安心陪伴孩子的成长的同时,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同时还相对轻松,又因为有了经济支撑,在家带孩子少了一份焦虑。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家长总是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天天刷手机打麻将,在孩子看来,父母是言行不一致。孩子最会的就是模仿,大人想要孩子热爱看书,就自己多看书,大人想要孩子爱运动,就有时间带着孩子去运动。想要孩子性格好,首先自己要情绪稳定。在人生第一个6年,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行为就是孩子的行动指南。
安全感建立,中国人不擅长表达爱,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在此我告诫自己,永远不要吝啬对孩子说我爱你。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无条件接受与爱。我的孩子在1岁以后,每天我至少要说3-5次妈妈爱你。不威胁孩子,如果你怎样怎样我就不爱你了。我记得我小时颈轴承做一个梦,梦到又收购小孩的来我们村里,我家里人要把我卖了,我感到非常害怕。现在想起来,那是因为经常有大人说卖小孩来吓我们。
不能经常更换抚养人,孩子早期形成一对一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如果经常更换扶养人,那么依恋关系就难以建立,孩子要经常感受被抛弃。我小姨家的2个孩子,就是很好的例子,兄弟俩很小的时候,爸妈就不在身边,因为没有爷爷奶奶,所以在各个亲戚家里寄养。所以从小就是寄人篱下,很会看眼色。开朗,外向,自信这些词跟他们不沾边。他们的性格都是内向,敏感,多疑。需要关注,哥二十四五岁了,跟女朋友谈恋爱被分手还会说着要自杀的言语。这不是一个在社会上工作几年的成年人该有的表现。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家庭总是欢声笑语,父母长辈之间相处轻松,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也知道体贴关心别人,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也能吃的开。相反的,如果父母暴力,或者父母经常吵架,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以后自己建立家庭,排斥组建家庭或者把这种现象带到自己的小家,这都是不健康的。
许久不提笔写字,词不达意,随想随写,有些凌乱,一半为了输出,一半为了提醒自己,为了更好的自己,勉励自己勤读书,勤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