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状令你不爽了,要么让自己适应,要么就勇敢的探索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路。鉴于人越老越难作出改变的这一现状,于去年年中,我毅然辞去了干了一年的工作,想竭尽全力的去寻找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考公。也许正好能够借此成功求职,让渐渐苍老的父母不再为我牵肠挂肚也不失为一种良策。抱着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我开始了这近三百天的旅程。说不上多大的收获,改变却是不知不觉。
回首这一路,泪水和汗水并存,失望与希望交织,也更深刻的意识到,科比那句“如果有人注定要赢,为什么不能是我”分量之重,风轻云淡固然好,可这世界的竞争终究是残酷的,没有一百二十分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又怎能站到几十或者几百分之一的概率顶端,也许很多人并不稀罕这样的成绩,一边心有不甘一边后悔不够努力成为常态。唯有精益求精,拥有死磕的韧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直到现在,我依然在追寻,还好已经在路上。关于这段充实又忐忑的日子,我想分享点什么。
把目标量化真的很管用。北大才女刘媛媛曾经统计过,考北大的法学硕士专业课并不难,把一本教材吃透,能够掌握到其中的百分之80即可,按照备考的一般流程,一天掌握两三页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事,看似比登天还还难的事本质上就是每天认真记几页书而已。其他考试亦如此,真的自信来自己对备考内容的熟练度,而不是蹭蹭往上蹿的吓人的报名人数。我自己在备考主要科目之余,也顺便考了另一个资格证笔试,一共三科,每天看累计一小时学习视频和习题练习,从报名到考试正好一个月,准备周期不长也不短,但每天都有积累一点点。事实证明这三十多个小时的认真投入已经让我顺利通过这场考试,我都甚至从头到尾没见过教材长什么样,然而我通过了。我不认为这是侥幸,更想把其定义于量化目标的良好反馈。换句话说,只要不是烧脑游戏,有效的时间累计一定是会带来高收益的。
速度一旦加快,你就再也慢不下来。自从与b站结缘,知道它能够切换最快1.5倍速度播放,就再也回不到正常速度。一开始是为了提高效率,缩短一节课2至3个小时“煎熬”给人带来的疲惫感。后来发现,速度一旦加快,快速变成了常速,自己便能迅速消化这加速度的内容,也就是有限的时间里,自己能学到的是常速的1.5倍。很多人问过我这加速的播放,噼里啪啦像放炮一样的吐字,确定你能听得懂,我只想说当大脑适应了这样一种节奏,便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当然,播放到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切换到常速,或者按下暂停键停下来思考,也是可以很好的掌握的。罗胖子在跨年演讲里面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适应加速播放就像豌豆公主培养成隔着20层被子依然能感知到那一颗小小的豆子,一旦这种敏感性养成,就不会轻易失去。
利用好碎片时间能够更好的增加一个人的成就感,亦有助于发现与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发展人生多样性。习惯漱口的时候听一段早间新闻,洗澡的时候听点纪录片,上厕所时记几个单词,读书间隙用喜马拉雅清醒大脑或者一段瑜伽放松。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收益真的很可观,倒不是说累计的时间够长,而是觉得这确实是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更有趣的人。在碎片时间,不追求掌握很多内容,让耳朵醒着,带着一种“猎奇心”即可,今天还发生了哪些荒唐的事件?喜马拉雅里面的大咖又有什么样的新内容?说是被动的听着,但思想碰撞的火花从未止步。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更能增加愉悦感和缩短与自己所不曾经历的世界的距离。现在养成了一种强迫症,在洗澡时,不听点手机里的广播声都浑身不自在。
线上课程太强大了。这几个月的备考,可以说从小白到倔强熟手,全得益于强大的网上教程,几百个小时的网课学习,让我觉得自己靠着自控力,再借助网络资源,完全可以从零到一百去学好一门技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一个真正追求进步的人,太多地方可以学到东西。常用办公技巧,思维导图,甚至注册会计师课程,网上的资源确实是多如牛毛,只要有“多学点东西”这样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变成一个见识广,技能全面的人并不是空中楼阁。相比线下课程,我觉得网课会让人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名师随便挑。可操作性,灵活性更强,一个手机便可做到知识的精准输入与输出。感谢这个时代的赋予,在尖端知识变得更值钱的同时,普通人亦可通过更低门槛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就说这么多吧,希望自己记住这几个月不复重来的一点一滴,变成更好的自己。年龄不小也不是太大,有"不服输"的韧性,和敢于从头开始的勇气,才是能在生活中不断升级打怪兽的王道。谢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