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早就听说过坐享这个概念,虽然也尝试践行过,但都是很零散的,想起来了就坐享几分钟,没有持续下来。本周训练营的主任务就是坐享,借着这个机会,体会到了坐享这种“大脑体操”的不易,也感受到它带来的好处。
一月二十九日晚,我第一次尝试连续坐享5分钟。刚开始时,注意力总是被空调声带走。在我感觉要进入状态的时候,时间到了。这五分钟在我感觉里顶多有三分钟的样子。我体会到了那种挣扎和搏斗感,那个时间段里,其它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只剩下空调运转的声音,和我的呼吸声。我的注意力像是一个随性的娃娃,我要盯紧他,不让他跑去听空调声。要让他安分下来,观呼吸。当我真的专注下来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这让我不禁想起李笑来老师的那句话:“专注”事实上是尽快度过那个(笨拙的)过程的核心方法。
一月三十日,坐享时间由五分钟增加到了十分钟。这十分钟感觉像前一天五分钟的三倍那么长。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时,竟有种不知如何顺畅呼吸的感觉,节奏很慌乱。于是,我便尝试一位演讲老师的方法:吸气时,想象着自己站在一大块花田前,要把50米开外的花香都吸进肺里。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坐在床上,对着窗子,把一米开外的窗边的香气都吸进来。结果每次吸进来的气,往丹田沉时,沉到五分之四处就卡住了啊哈哈~之后体内的气又像一群小捣蛋似的,不肯被关在“屋子里”,“争先恐后”地要出去。虽然从外面看,我闭目养神,笃定气闲,全神投入。但其实脑内和体内的动作可多了,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可以用失控来概括。随后,我改变了策略,轻轻地呼吸。不再追求悠远的连绵不绝的深入的呼吸,而是浅浅的自然的不再完全给予注意力的呼吸。有那么半分钟,感觉自己进入了电影中常见的情景:四周漆黑一片,我盘腿坐在舞台中央,头顶一束光打下来,镜头围着转一圈,拉远,留下一个笃定的背影。随后又想到了《无问西东》中,暴雨时节,雨声敲打着屋顶,老师讲得都听不清,大家一片茫然。老师让大家听雨声,讲台上老师的沉静的表情和台下王力宏的那张帅脸在坐享的最后几分钟不断闪现。这真的是个有挑战的活动。
之后一天的坐享,依然是跟注意力安放的点博弈,太困了,有两次差点想睡过去。等到第四天15分钟坐享的时候,注意力在可控范围内了,最后两分钟时有点儿坐不住,觉得很难熬,忍不住睁开眼看了看时间。再之后,越来越能沉浸在坐享中了。能比较专注地“扫描”自己的身体,发现膝盖,腰,颈椎不舒服,能尝试去感受那种不舒服并接纳它,也能长时间地专注地观呼吸。这种习得的过程让我感觉很幸福。
总之,练习坐享的过程中,我更清晰地体会到了目标和计划的不同,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为了达到坐享时限,要不断地感知,接纳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为了达到5分钟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的目标,要先释放一部分注意力,观察自己被什么东西吸引了注意力,被吸引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是不是可以先接受这个事实,不去给自己强化“我一定要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这个目标。而后再选择去集中注意力,哪怕不是在呼吸上,而是在其它的事情上。这样看似绕了路,与计划不符,但它离“集中注意力”这个目标很近。
坐享让我注意力更集中,践行感更强,不再那么追求完美了。之前总会想着“等我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我再阅读/写作/做周报/……”,很多时候,因为“没完整的时间段”,就不做了。现在我会见缝插针地进行着我的每日标准动作,比如阅读,在出去聚会,等待朋友们到来的间隙,拿起书就读,且注意力集中。比如某天没休息好,早起学习英语时进入状态很慢,会及时调整计划,先进行一部分,剩下的晚上再进行,不会为了没有一次性完成而懊恼。
此外,饮食的合理搭配,睡眠质量的保证等,现在几乎不用耗费太多的意志力去持续。生物钟趋于稳定,每早起床后,抓起英语语法书就看,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时间记录也成了习惯,有时工作起来忘了记录,会趁休息时,等公交车间隙补上。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强了。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现代脑科学也证实大脑“用进废退”,必须通过持续的刺激,神经元之间才能形成稳定的连接。所以,自开营到现在的标准动作要持续践行下去,关键是不践行下去自己也会不习惯的。
P.S.第三周意志力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