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烽烟——交州风波(092)

百年烽烟——交州风波(092)

        话说公元226年正月,曹丕回到了都城洛阳。他对蒋济说:“打仗这事儿真是一点马虎不得!当初我决定在山阳湖烧掉一半战船,是你后来执行到位了,才顺利撤到谯县。以后对付孙权,你可得多动脑筋。”

       曹丕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宠爱的郭夫人的弟弟犯了事儿,撞到魏郡西部都尉鲍勋手里。太子亲自出面说情,想保小舅子?没门儿!鲍勋一点面子不给,依法办事。等曹丕当上了皇帝,鲍勋这耿直的脾气一点没改,曹丕对鲍勋很不满。伐吴回师的路上,大军在陈留郡(今河南开封东南)驻扎。鲍勋当时是监察官兼司法官。碰巧陈留太守孙邕外出办事,顺道去拜访老熟人鲍勋。

       孙邕没按标线规定的“正道”走,斜插了过去。被军营的执法官刘曜看见了。刘曜觉得孙邕这是公然违反军纪,要按规矩追究。鲍勋作为现场最高司法官,他考虑到营垒壕沟确实还没完工,孙邕的行为虽然不妥,但情有可原,于是鲍勋就出面把这事儿压下了。谁曾想,这事儿传到了曹丕耳朵里!他立刻下诏,说鲍勋“指鹿作马”下令把鲍勋抓起来,交给廷尉审判。

       廷尉经过审理,按律判了五年徒刑。这个判决送到负责复核的“三官”那里,三官引用法律条文改判为“罚金二斤”。这结果可把曹丕气炸了:“鲍勋这死罪!你们这些人竟敢想放了他?把三官以下所有负责此案的官员都给我抓起来,严办!”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朝廷重臣钟繇、华歆、陈群、辛毗、高柔、卫臻等人联名上表求情。他们搬出了鲍勋的父亲鲍信——那可是当年在兖州倾家荡产支持曹操起兵的元老功臣,为救曹操还战死了!希望皇帝看在鲍信的份上,饶鲍勋一命。主管司法的高柔坚决不肯签发处死鲍勋的命令,曹丕暴怒,直接派人把高柔控制起来,然后另外派使者拿着自己的手令直奔廷尉监狱,强行处死了鲍勋。

       曹丕的“记仇”还不止于此。另一位倒霉蛋是骠骑将军曹洪。这位可是曹家的顶级元老,曹操的堂弟,当年曹操在荥阳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全军覆没时,是曹洪舍命献马才救了曹操一命。曹洪家财万贯,但出了名的吝啬。当年曹丕还是太子时,曾向这位阔叔叔借一百匹绢,结果曹洪心疼,没借够数或者说借得不情不愿,让太子很不爽。

       曹丕登基后,机会来了。他抓住曹洪的门客犯法的把柄,直接迁怒于曹洪,把他下了大狱,判了死刑。群臣求情,曹丕不听。这下惊动了曹丕的生母卞太后。卞太后指着曹丕的鼻子骂:“当年在梁、沛那会儿,要不是子廉豁出命去救你爹,咱们曹家能有今天?!”直指曹丕忘恩负义。太后还不解气,对皇后郭氏撂下狠话:“要是曹洪今天死了,我明天就废了你这个皇后!”郭皇后吓坏了,一遍遍跪求曹丕。曹丕总算收回了杀心,曹洪被罢免一切官职,削去爵位和封地。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给曹丕太多时间去报私怨。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突然病重,正式下诏,立平原王曹叡为皇太子。五月十六日,病榻上的曹丕紧急召见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命三人共同辅佐即将登基的新君。第二天,五月十七日,魏文帝曹丕在洛阳驾崩,年仅四十岁。

       当天,时年二十二岁的太子曹叡就在洛阳继位。他尊祖母卞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养母郭皇后为皇太后。新皇帝登基没几天,做了一件让群臣颇为意外的事:他单独召见了侍中刘晔,两人关起门来谈了一整天。刘晔是曹魏的智囊,以见识深远、善于揣摩人心著称。等刘晔一出来,大家立刻围上去问:“怎么样?咱们这位新老板如何?”

       刘晔说:“新皇帝嘛,是秦始皇、汉武帝那一类的人物只是才能上比那两位差那么一点点。” 这个评价,既肯定了曹叡的聪明和潜在的魄力,也隐晦地暗示了他可能存在的刚烈、多疑、权力欲强的特质。新皇帝刚上任,就收到了司空陈群的上疏。提醒新君要警惕朝堂上的“一言堂”和“党争”,为曹叡即将开始的统治定下了一个充满挑战的基调。

       六月,曹叡追谥自己的生母甄夫人为“文昭皇后”。几天后,册封自己的弟弟曹蕤为阳平王。六月戊寅日,曹丕被隆重安葬在洛阳东北的首阳山。

       当魏国宫廷上演着恩怨情仇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可没闲着。他心心念念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公元226年春,诸葛亮开始筹备北伐行动。他决定亲自率军进驻汉中,而把镇守成都、总揽后方事务的重任交给了前将军李严。李严资历老,能力强,但也颇有些自负。诸葛亮命令李严移驻军事重镇江州(今重庆),同时留下护军陈到驻守三峡门户永安(今重庆奉节)。这样,陈到在永安直接负责防御,仍归李严统一领导。

       东南的吴王孙权,他手下最能干的统帅陆逊向他反映了一个严峻问题:辖区内粮食短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问题不解决,打仗就是空谈。陆逊上书建议:命令所有将领扩大开垦农田的面积,发展农业生产。孙权对此大加赞赏,批复道:“非常好!为了表示重视,我亲自带头,让我和儿子们也去领一块地,和将士百姓们一起分担劳作的辛苦啊!”

       就在魏国忙于国丧之时,孙权敏锐地捕捉到了机会。公元226年秋,八月,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北上进攻魏国的江夏郡。守卫江夏的是魏国名将文聘。文聘以忠诚勇猛、善于守城著称。面对孙权的亲征,他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带领军民顽强抵抗。消息传到洛阳,大臣们纷纷议论要赶紧发兵救援江夏。

       此时,年轻的皇帝曹叡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冷静和判断力。他分析道:“孙权这个人,最擅长的是水战。他这次之所以上岸来攻城,无非是仗着我们国丧新立,想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现在文聘已经顶住了他的进攻。孙权看偷袭不成,又知道我们必有后援,他肯定不敢久留!” 果然孙权在江夏城下没占到便宜,担心魏国的大批援军杀到了,不敢恋战,连夜撤军遁走。

       孙权在江夏碰了一鼻子灰,但攻势并未完全停止。他命令左将军诸葛瑾进攻襄阳(今湖北襄阳)。然而,诸葛瑾遇到了强劲的对手——司马懿。司马懿用兵老辣,在襄阳城下击败了诸葛瑾,并斩杀了诸葛瑾的部将张霸。同时,另一位辅政大臣、大将军曹真也在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一带击败了吴军的偏师。吴国在魏国东部边境的几路攻势,均以失败告终。

       屋漏偏逢连夜雨。位于长江下游的丹杨,当地的山越族再次发动叛乱。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山越问题,孙权下令将丹杨、吴、会稽三郡交界处单独划出来,设立一个东安郡。他任命全琮为东安太守。全琮上任后,策略得当:一方面明确赏罚,严肃军纪;另一方面采取招抚政策,诱使山越人归顺投降。这套“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效果显著,几年下来,竟然招降安抚了一万多山越人。局面稳定后,孙权将全琮调回牛渚驻防,同时撤销了临时设置的东安郡。

       此时,在吴国,陆逊上书,劝谏孙权:应该多施恩德,减缓严刑峻法,宽减赋税,停止不必要的征调。他说:“正直的言论,无法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混饭吃的小臣,动不动就报喜不报忧,只讲些让您高兴的话。” 孙权回复得很有意思:“我有过失,你要纠正我” 然后反问陆逊:“你却说不敢把话说完说透,这怎么能算是忠诚正直呢?”

       孙权下令让有关部门把现行的法律条文全部抄写一份,派自己的亲信官员带着这些条文去找陆逊和诸葛瑾,明确指示:凡是你俩觉得条文中有不合适、不妥当的地方,尽管提意见修改。

       公元226年十二月,魏国晋升元老钟繇为太傅。任命大司马曹休继续都督扬州军事。任命曹真为大将军。任命华歆为太尉。任命王朗为司徒。任命陈群为司空。任命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曹叡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利用各派系的相互制衡来巩固自己的皇权。

       公元226年,交州也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吴国任命的交趾太守士燮去世了。士燮家族在交州经营数十年,威望极高,是当地实际的土皇帝。孙权任命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今越南清化一带),同时派校尉陈时接替士燮的交趾太守之位。

       交州刺史吕岱觉得交趾郡离统治中心实在太远了,管理不便。他上书孙权,建议把交州一分为二:新设为广州。他推荐戴良担任交州刺史,自己任广州刺史。孙权批准了这个建议。吕岱随即派戴良和陈时一起南下赴任。但士徽可不买账!悍然自封为交趾太守,并发动家族私兵阻拦戴良入境。戴良没办法,只好暂时停留在合浦(今广西合浦)。

       这时,交趾郡一个叫桓邻的官员站出来说话了。他对士徽叩头苦谏:“少主公啊,不能这样对抗朝廷啊!”士徽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进去?竟然下令用鞭子活活打死了桓邻!桓邻的哥哥桓治悲愤交加,立刻召集本宗族的武装力量攻打士徽,要为弟弟报仇,可惜没能成功。

       消息传到吕岱那里,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火速上书孙权,请求出兵讨伐士徽。得到批准后,吕岱亲自率领三千精兵,日夜兼程,乘船渡海,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交趾。有人劝吕岱:“士徽家族几代人的恩惠,整个交州都依附他们,根基太深,不容易对付啊!”吕岱说:“士徽虽然心怀叛逆,但绝对想不到我们会这么快杀到!如果我军轻装疾进,打他个措手不及,一定能迅速击破他!”

       吕岱率军迅速过合浦,与滞留在此的戴良会合。为了增加胜算,吕岱还使了一招心理战。他知道士燮有个弟弟叫士辅,任命士辅为自己的“师友从事”,然后派他先去见士徽劝降。在吕岱大军压境和士辅劝说的双重压力下,士徽出城向吕岱投降。然而,吕岱下令将士徽及其六个兄弟全部处斩!这一残酷的举动,震惊了交州。

       吕岱的杀戮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士徽手下的大将军甘醴和先前与士徽有仇的桓治,联合起来,率领当地的官吏和百姓共同攻打吕岱。吕岱早有准备,率军奋力反击,再次打败了叛军。在彻底镇压了士氏势力后,吕岱认为当初分设广州、交州的条件已变,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撤销广州,恢复原来的交州建制。

       稳定了交趾,吕岱并未停歇。他继续率军南下,进讨九真郡取得了重大战果,斩杀和俘虏的人数以万计。为了宣扬吴国的国威,吕岱还派遣使者,向南深入,到达了扶南(今柬埔寨一带)、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堂明(或指今老挝一带)等王国。吕岱此举,极大地拓展了孙吴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公元226年,魏国经历了开国皇帝的病逝与新君的登基,宫廷内外的恩怨情仇与权力重组惊心动魄;蜀汉的诸葛亮在汉中默默积蓄着北伐的力量;东吴的孙权则在劝课农桑与对外征伐间寻求平衡。预示着未来数十年三国鼎立格局下更激烈的碰撞与融合。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要看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康乃翁文史之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