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01
我一直就不太容易入睡,哪天能一沾枕头就睡着,我会开心一个星期。
早几年,身体不太好,去看医生,医生嘱咐我要早睡。我说我早睡不了,我从躺上床到睡着要很漫长的过程。医生停下敲打键盘,转过头问我,“你心思这么重?”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说,“你是不是睡觉前会想一堆的事情?”我点点头。
我一直以来就是个比较容易焦虑的人。我知道焦虑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但我还是控制不住地焦虑。
焦虑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想太多。脑海里好像总有很多“如果”,总有很多“怎么办”。尤其深夜来临,各种念头和想法就不受控制地钻进大脑,纷杂的场景模拟轮番上阵,然后越想越焦虑了。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好像有一段时间入睡变得很快了,我才惊觉,我离焦虑好像不那么近了。那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改变?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去行动。
02
刚进电视台的时候,我只会写东西,对电视制作一窍不通,因此有人在背后嚼舌根。怎么证明我真的是有能力在这里的?我很焦虑。但焦虑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于是我就把几乎所有清醒的时间都花在学习和制作节目上。很快,进栏目组才一个月,我的第一期节目就播出了。
近50岁的制片人说,“我在电视行业干了半辈子了,你是我见过第一个才来一个月就自己做节目的。”节目的效果大家都看得到,收视率也摆在那里,我的能力自然得到了体现,风言风语也不见了。
倘若我不去做,只是每天干着急,那我换来的只是睡眠不佳,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第二天的挑战,或是胡思乱想,导致采取了错误的行动。
其实说到底,焦虑往往是因为想要的太多而行动太少,因此想要减缓焦虑,就要平衡“想要”和“行动”。
03
人有的时候会混淆“想要”跟“需要”。在第三季的《花儿与少年》里,陈柏霖说:我们想要的远比需要的来得多很多,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一个欲望而已。它不是需要的,它是想要的,我们只满足到我们只需要的东西而已的话,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有空间的。
说得多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看别人刚买了一部车,自己就也想要,看到同事刚买了一条漂亮却价格不菲的裙子,自己也想买。其实这是一种对比产生的执念。
“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而是顺其自然地活着。”不盲目对比,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比你什么都想要,却不知道怎么获得要好得多。
04
我有个很深的体会,你感到很焦虑的事,一旦行动起来,焦虑好像会减缓了很多。
但很多人跟我说,我压根不知道怎么去行动。
如果是这样,可能促使你焦虑的动力不足,或是阻力太大。好比很多年轻人想买房,想要买房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但是阻力太大了,大到可能超过了动力,所以到最后,即便去行动了也希望渺渺,于是,又焦虑了。
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更容易去行动,就是当动力强过阻力的时候。
动力有很多,比如物质、精神上的满足感、成就感、对他人的影响力等等;阻力则是大环境趋势、自身体力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其他事情的即时反馈、感官愉悦等等。
所以我们要尽量减轻阻力,增强动力。比如,你对未来的发展感到焦虑,但焦虑的根源有可能是你不知道现在的工作是否有前景。你的动力就是想要未来生活的更好,有更好的发展,有更高的薪酬待遇,而阻力有可能是你目前身处舒适区的惰怠,或是下班后时间的局促,你要做的就是让你想要更好生活的愿望更立体具象,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聚会、通勤时间与娱乐,在下班后先朝着未来的目标前进。
去行动,总好过只想不做。即便你认为行动能改变的程度太小了,但有时候一个小的开始可以带来足够大的改变。
—END—
相关内容分享: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发送简信联系联系我的经纪人South_Lin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正过着白天写公文、晚上写故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