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战僵尸出了一种很🙏的植物——“阳光鼠尾草”
这种植物可以“感化”僵尸
让“尸主”放下屠刀
更绝的是
被感化后的尸主不仅变得无害
还会生产出太阳
而这一过程
可以形象地帮我们理解
“负能量”的正确用法
负能量、坏情绪、低频等消极状态
就好比我们体内产生的“僵尸”
一旦僵尸在体内积攒的数量过多
便会引发身心灵层面的种种问题
因此,很多人把僵尸视作自己的敌人
认为我们只要消灭僵尸
就可以从根本处解决问题
但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细节
那就是,这些僵尸源自我们自身
它们本就是自己的一部分
是自己的“孩子”
只不过外表看起来不够友善、不够可爱
面对这些熊孩子
如果用对抗的方式打骂、驱赶、攻击
也许会在短期内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熊孩子不闹了、自己的情绪恢复了
但这种方式
不仅无法彻底解决熊孩子的问题
还有可能让身体孕育出进阶版的熊孩子
长期以往
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各种变异版本的熊孩子拖垮
因为自己一直再花力气与自己搏斗
也就是所谓的“内耗”
当内耗能量超过了补给能量
自己便会被负能量所掌控
从而让自己做出失去理智的事
比如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
所以,长期来看
这种处理负能量的方式
并不是有利于自己的正确方法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学习阳光鼠尾草的思路
用自己的智慧去教化负能量、引导负能量
让负能量转化为有助于自身的无害能量
这种处理方式会有三个好处
首先,我们会停止自我攻击、自我内耗
其次,我们不再浪费负能量的能量
让负能量走上了“正途”
最后,我们可以从根本处减少负能量的产生
思路有了,再来看具体的步骤:
1. 当一个负能量产生时
自己需要有所觉察
至少先做到可以“看到”负能量
继续用植物大战僵尸来举例
当一个僵尸产生时
自己需要尽快发现这个僵尸
而不是等僵尸快到家门口时才看到
尽早看到僵尸(看到负能量)
自己便可以尽早做出对策
这个看到的过程,就是“觉知”
“我不高兴“是表达情绪
而“我看到了 我不高兴”是觉知到了情绪
两者有细微的差别
前者是第一人称的视角
后者是让自己转到了第三视角
当自己使用第三视角
观察自己的情绪时
情绪问题便解决了三分之一
只有与自己的情绪分开一段距离
自己才能帮助情绪梳理问题、转化能量
2.觉知到负能量之后
不要把负能量视为敌人
明白负能量只是披着狼皮的羊
我们需要帮助TA脱掉狼皮
重新回到羊群
就像阳光鼠尾草一样
毫无攻击的念头
只是慈爱地看着僵尸
等着把尸主感化
3.尝试帮负能量找到问题的根源
也就是找到
致使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本原因
而这一过程的难点在于
很多同学不清楚什么才算“根本原因”
往往只看到表面原因便匆匆结束
比如家长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
生气的表面原因是“孩子不听话”
此时需要继续去问自己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就会生气?
心中一定还会给出答案
如果这个回答没有涉及到自我的内在需求
而是把错误都归咎于孩子、外界、他人
那么这个答案仍旧是“表面原因”
只有找到引起这一情绪的内在需求
或内在认知
才算是找到了“根本原因”
之前在综艺片段中看到
奚梦瑶和何猷君吵架时
会使用“思维导图”来分析问题
她认为处理感性问题的最好方式
就是使用自己的理性
这个方法大家可以拿来使用
它是一种非常聪明且有效的方法
当自己太过感性时
可以调动出理性来平衡
而当自己太过理性时
可以使用自己的感性来中和
让自己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但如果在分析的过程中
实在想不通,没有任何答案
这要怎么办呢?
停止思考,让自己“动起来”
改变的路有两条
一条叫做认知
一条叫做行为
这两条路相辅相成
如果有一条路暂时无法继续
那就去试试另一条路
比如一个情绪问题怎么想都想不通
先别想了
可以尝试从行为上帮自己疏通
例如去运动、去旅游、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如果一件事怎么做都做不好
先别做了
尝试从认知上找出问题
例如去学习、去思考、去找“高人”指导
两条路可以换着走
也可以同时走
累了也可以休息
只要不放弃尝试的脚步
我们就永远在升级的途中
cr:木村师哥
万事万物都处于互相转化的状态,阴阳、正负、美丑、善恶……等等所有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对抗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们常说到的负能量,消极情绪也是正能量积极情绪的另一面,无所谓好坏。
只是因为这个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积极正面的能量,积极正面的能量更能带来长期有效的发展,也正因如此,人的思维陷入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对抗性中,这种对抗性让人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处理社会生活各种关系带来各种的情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一旦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情绪那么将会陷入持续不断地陷入对抗性内耗中,心力损耗中,因为彼时,当事人严重的一切负面情绪都具有攻击性和损耗性,个体对此具有非常显著的排斥性特点,无法消化与接纳负面情绪,进而会上升到对情绪承载个体即自我的攻击中,这种攻击就是一种内耗,而这种内耗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意义深远的伤害。大多数人陷入内耗很大部分原因是把负面、消极情绪本能性第一反应地置放于对立面,认为应当将其排除在外,以“排除异己”的心理处理所有负面情绪。
这种处理方式从一开始就错了。高中时期政治哲学课上,老师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与人性本能上,人们的目光更多的是紧紧地死定“对立”不放,而忽略“统一”,因为人的天性是“排除异己”。
正能量与负能量是一组矛盾,二者的对立在两面性,一正一负,笔者认为“对立”仅是为了说明二者属性上的“对立”而不是真正实际内涵上的“对抗”,因为一旦将二者内涵上归为“对抗”这就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指导具体生活实践的哲学根源。
而意识到二者属性上的“对立”而非实质内涵上的“对抗”之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到二者的“统一”,双方的统一,在于二者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整体的两面也并不意味着整体是僵化的,相反,整体是动态同时又是平衡的,也就是说,正能量有转化为负能量的可能,而负面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的可能。
解决问题的出口就在这。
正能量与负能量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并且二者互相转化,那么此时我们需要做到像上述引文中所说的那样,首先要“看见”也就是要关注到负能量并不是件坏事,不需要对抗;其次就是看见并觉知,观察,学会觉知观察自己的负能量、负面情绪,学会让负面能量静静流淌并将引导转化至正能量。(感化之)
对待任何事,不要因为一上来的刺激就妄下结论,让子弹飞一会,让所有所谓的不好的事物“流淌”一会,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接纳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