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世相
话说娟娟荣任民营企业美术馆馆长,上任伊始,很是热闹了几个回合。可惜美术馆地不当道,花卉老板立挺的花世界,招商冷清,市场萧条,与愿望相隔遥远。虽然说想来美术馆开展活动的各类艺术家很多,都还是处于学习阶段的爱好者,除了捐出几幅作品,要钱没有。
难为了娟娟,这办展览要钱,美术馆的日常开支也离不开钱。花世界的老板只是口头上喜欢艺术,他也是听说收藏艺术会发大财,于是修了个美术馆装作门面,纯属叶公好龙。美术馆开张半年,占了地盘收不到租金不说,碰到的都是些卖口水话的人,逐渐的没了兴趣,自然就收紧了钱包。
为了生存,娟娟只好把美术馆的贵宾休息室改成茶馆,利用当下人对茶道莫名的狂欢,一会儿禅茶一味,一会儿普洱十大茶山探源,生茶、熟茶的讲座,费神劳力。多亏娟娟出道早,认识的人多,来客不论生熟,一律一把椅子收一杯茶钱,勉强支撑着美术馆。
说话间,又是一个周末,春光明媚。娟娟接到电话,市里耿书记要陪京城来的首长,这个周末又回不了省城的家,想来美术茶楼讨杯茶喝。"请都请不来的贵人,"娟娟心花怒放,立马通知茶楼清场,她要让领导一来,就感觉回到温馨、温暖、安静的地方。又赶紧打电话给卖鲜切花的商贩,送批情人草、玫瑰、百合、勿忘我到茶楼。
这是当下的普遍现象,异地为官,家属一般留在中心城市。工作上事情多压力大,接待任务重。很多领导三月半年不回家是常态。一些下派到地州的领导,如果年龄过了半百,能够平安无事摆渡到人大政协就成了首要任务。地方上的老油条,大凡一听见来任职领导的年龄,马上就可以判断出未来的走向,同时摆正自己的位置。
娟娟从发廊起步,出道多年,见识广。她在茶楼二层邻近花园的地方辟了一雅间,推窗远看群山连绵,中景大江东去,近景是花团锦簇。屋内文房四宝一应齐全。节假日,二楼从不对外开放。领导热爱书法,常常邀请省内外好那一口的书友,把此茶楼当作兰亭雅集。
为了支持民间美术馆运行,市里安排了几个重要展览,连同书籍印刷,开幕典礼,让娟娟在经济上深深喘了口气。与此同时,娟娟充分发挥自己的经纪人优势,让许多县乡,甚至村一级的热爱领导书法的同志满足了收藏的愿望。每到这样的日子,茶楼里的大额发票消耗的很快。
娟娟运作书画,本来就驾轻就熟,深得领导欢心。一日,耿书记叫上娟娟和冬子,陪同京城来的一位领导,上午去了仙山,午饭后到茶楼品茗,京城领导见了文房四宝,一下来了雅兴,随口吟出几句诗。
冬子一旁领悟快,提笔在宣纸上画了几根墨线,云雾中若隐若现,近景处点缀了几棵杂树,有倪云林笔意。接下来市领导饱蘸浓墨,把那几句诗用行草题在画上,盖上各自的印章。随行的记者又分别用视频和照片进行了记录。
当天晚上,江城电视台在新闻时间,把京城领导视察江城经济发展,包括旅游、农业花卉产业的镜头逐一进行报导,镜头扫过,各级领导对江城的发展都寄予了厚望。结尾是京城领导赋诗一首,镜头中,市领导在案前挥毫泼墨,最后定格在那一张三人合作的书画上。
第二天江城日报在头版位置,用全彩印刷,把考察调研,吟诗作画,作了详细报道,同时发挥文字的优势,对领导的大背景和爱好作了充分的阐述。
电视上才播出,花市场的老板当即打电话来,让把领导题诗写字的书画留下。随即亲自赶来美术馆,说,领导在京城分管农业,正想去汇报申请一个亿的农业花卉贴息贷款。这张画有大用处。
娟娟心里有谱,去年㡳过圣诞节,花世界老板打电话让她过去,板起面孔说,美术馆和茶楼都不能白用,从今年开始,要按每年二十万交费,否则就要收回去作他用。
娟娟说,这是领导对全市人民的支持,我们准备把画珍藏起来。花老板一听就明白了,连声说,那就卖给我吧。娟娟看花老板是认真的,便报了个价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四十万成交,其中二十万用房租抵销。下来后,娟娟自己留了五万,其余的交到该去的地方。至于冬子,娟娟去省城买了一个男士钱包,属于仿冒名牌一伙的,送给冬子揣在兜里作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