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远,行则将至,道阻且长,夫唯风雨兼程。
人生路总要在微小的行动中渐渐走向通达平和。
有的时候,心里明确知道必须前进,但却不知该把车头扳道至哪条轨道。
几年前我所处的状态是:时间总有点松散,心里的困惑总有点多,前路方向不清晰。越想得多,越发一团乱麻。于是打算系统学一门专业知识,哪怕最终学不好,至少能拓展一下视野,集中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学点啥呢?
回想一下前半生,之前在学校的专业都属于文科,但工作内容天天与工艺流程打交道,从最早期的PLC系统、 DCS系统,一直到后期的工艺项目设计、试用与整改维护。
我工作很用心,但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感觉到工作对我的改变。
若干年后,我发现,在与以前的同学和老朋友在一起相处时,面对同一个客观事件,我们观察的角度、处理的着眼点渐渐不同。
是工作渐渐优化了我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我本来是一个很多愁善感的人。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在研究和处理事物的本质与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相互影响、逻辑衔接等等。时间长了,自己的认知方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进。
我很感谢这种改进,特别是当职业发展道路面临震荡时,它能在我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时候,支持我做出相对合理的选择。
所以我希望我的生活中能始终保持对应用技术的了解。并且我需要一些可视的、明显的逻辑化流程来继续优化我的认知结构与心智模式,于是选择了土木工程。
开始学习不久,便遇到了口罩问题。有那么多的开放课程要去了解,有各种作业要完成,有学位外语要备考、有论文要写要改,有答辨的种种准备。
因为了这些,我的生活没怎么停摆,焦虑也没有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地步。
回头看时,时间总是很快,我终于有空来领毕业证和学藉档案。因为论文答辩差了几分,我还是没有在今年拿到很想要的工学士学位。但我又不想为此延迟一年毕业,所以只有放弃学位之愿。
于是在短暂纠结后,在蓝花楹绽放的清早,我来到以前的大学城领了毕业证,骑张青桔电单车把附近逛了一圈。
中年人读书,有时不一定非得实用。
哪怕始终不从事土木工程相关工作,我也十分感谢这门专业的学习过程。
首先,感谢它在口罩期陪了我三年。
第二,感谢它让我接触了一些可能一辈子都不需要用到的知识。
这个问题是辩证的,假如我哪天真到用土木工程的知识去找饭吃,那么说明我现在的主业完全没法继续了。
但这些不需要用到的知识,的确会使我更容易理解接受世界的变化,特别是知识本身的迭代。
第三,这三年的学习让我又看了一些“闲书"。我过去已经花了很多时间看了一些闲书,与升职、加薪、获得人脉没有一点点关系。
但我渐渐明白,有时候解决人生重大困惑的认知,并不来自专业书、也不来自业务圈,而是来自“闲书”带给我们的认知层面。
说到此,我们可以大方地为闲书正正名,虽然闲书一贯主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实际上,当我们在某些重要决策关头犹豫为难的时候,总有人会演绎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小传奇。而这些人的“它山之石”往往都来自所谓的“闲书”。
于我而言,“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将会是一辈子的梦想。
首先是财务自由实现不了,同时我既不能饮酒又不会抚琴。
但是无妨,可以在无法止步的人生旅途中,在驶向终点的列车上,多给自已开几次窗,在认知学习的路径上,多给自己几次扳道的机缘,并由此多领略一些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