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起源与概况:
奥卡维亚(Ocavia)坐落于以灯塔世界—弗尔卡诺斯(Folcanos)为中央世界的位面当中,是一颗由创生使者塑造,充盈着丰沛的魔力,拥有十三个超自然卫星,围绕魔法恒星迦兰诺缇(Galannotti)转动,内部呈多层套娃结构的固态行星。一根充当旋转轴与固定轴的石柱贯穿两极,止于地下世界的顶部,未露出地表分毫。海拔-150km至-300km的深度便是第一层地下世界内顶部天穹到海平面间的范围,以此类推。每相邻两层世界之间都存在着150km厚度的隔层(大体由岩石构成,浅层具备富含各类元素的湖泊、江河与海洋。岩层部分最底端的10km则为用魔法特别加固后的石料,与相同材质、10km粗的中轴石柱如焊接般紧密相连),任意两层各自的跨度范围皆相差无几。到海拔-3000km的第十层海平面为止,包含十大地下层级在内的“外圈”大约占据奥星6000km的直径,与内部容纳着维系全球运作的魔能核心且自身半径约4000km的“内球”共同构成了整个初期状态下,荒凉的地表尚且毫无生机的奥卡维亚世界(“海拔”的标准参照的是后来覆盖地表大部分面积的海洋)。
这颗星球的名称并非来源于其内文明的命名,而是源自创生使者的一时兴起,致使“奥卡维亚”一词潜移默化地印刻在将来第一批智慧生灵的心底。而“迦兰诺缇”这一赋予那颗熊熊燃烧的烈日的名字则是基于地下世界的众生对幻想中那位象征火焰与光芒的母神的信仰,他们通过上方由魔力幻化而成的天空望见它耀眼的身影,感受它洒下的温热,经历模拟地表上方视野的昼夜交替,却无法窥见表层世界的地貌本身。除了恒星与十三颗色彩各异的月亮以外,本行星系内只有一颗体积较小、离太阳更近的铁质行星被奥卡维亚的居民通过天文观测所直接发现。而距离迦兰诺缇更远,拥有比奥卡维亚更大公转轨道的外侧行星从始至终都未被成功观测,只得通过极难分辨的魔力迹象大致推断出共有五颗这样的隐形星球。关于它们的神话与传说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向来都是各类神秘学典籍的素材来源。至于其上是否存在遮蔽外界视线的结界和形态各异的魔法生灵,奥卡维亚对它们而言是否处于同样隐蔽的状态,全部都无从得知。
奥星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转轴倾角和地表出现大气后的大气圈构造(与地下十层的大气圈各不相同)皆与某个遥远宇宙里名为地球的蓝星颇为相似,偏差不足百分之一,虽具备局部变形的能力但本体状态依旧如此且必然回归这一状态。一些构造体的尺寸甚至可以在公制单位的衡量下近乎完全取整,所在区域的物理常数更是惊人的一致(皆可被足够强大的魔法修改)。而创生使者在塑形奥卡维亚之时并未参考这一自己完全无法知晓的域外世界,仅是因无限繁多的世界中允许存在极为相近甚至完全一致的两者,它便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这“与某一类世界在某些方面接近的个体”。除此以外,十只守护各大层级并维持魔网稳定的圣兽也随之降生,作为本星球造物主的代理者默默守望着其中众生的繁衍生息及进化,若非必要绝不加以干涉。它们拥有的力量包括但不限于对自己掌管的层次进行地理重塑、调节局部法则与魔法规律、穿梭于包括地表在内的各大层级、进入连接奥卡维亚的附属空间和封闭位面(包括月球),对魔能的亲和力远胜奥星自诞生至消亡期间孕育的一切原生物种。
这颗行星在诞生之初便被它的创造者精细地将魔力融入了每一团分子之中,缔造了可被其上的部分生灵以某种程度调控的特异网络。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在奥卡维亚表层所诞生的人类在成功对常规物质世界进行模拟分析后,其中一位学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颗来自奥卡维亚的鸡蛋从桌面坠落,触地之时产生的破坏力足以夷平失去魔力覆盖后的整片街区。反之,寰宇间若是存在魔能浓度极高的世界,那么当他们踏足吾等的母星之时,我们或许只能静待世界的崩塌和文明的灭亡。”丝毫没有夸大之处,这正是由所属世界的整体魔量差异导致的鸿沟。只不过在差距尚未到达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浓度越高的区域未必诞生的物种就越强大,仅仅是整体强度更高的可能性更大,无法以偏概全所有个体。哪怕是在同一个世界之内,不同个体所能运用魔力的浓度、纯度、强度、广度……等诸般性质也各不相同,但多数生灵都处在相对于周遭环境而言不具备任何魔力的平凡状态。
待到那位创世之灵离开自己的造物,前往其它创生地点约莫百万年的时日以后,对魔法具备一定掌控力的智慧文明才逐一出现,在相对于他们自身而言的广阔天地之间书写属于文明的诗篇,而另一位创生使者在途径此地之时又为其荒芜的地表赋予了盎然生机。于是山峦拔地而起,宏伟的魔法源泉中凭空涌现的河流在使者的操控下溢出地表,汇聚成富含各类化学物质与魔能元素的广阔汪洋,将开始裂变的大陆分隔开来。包裹星球的大气为表层世界的范围划定界限,形态各异的植被覆盖了跳过岩石风化、有机质积累、矿物质混合与养分循环等漫长演变过程而一步成型的肥沃土壤,和动物与微生物的群落一同共存于这被魔力浸润的天空、陆地与海洋。
那群以汪洋之主、峰峦巨人及人类为主的智慧生灵也因“略过种种环节一步到位”的环境加持而在此后接连诞生,缓慢地进化出更进一步的智力和魔法掌控力,最终发展结果并未落后于地底文明(主要原因在于初位创生使者刻意将地下层级的魔法系统调整为需经历漫长时光流逝后才可被加速开发的状态)。为使其抵御频繁降下的超自然陨石和来自太阳活动的魔能射线,这第二位创生使者也在大气圈层的平流层与中间层、中间层与热成层、热成层与散逸层之间分别设下了三道魔能屏障,被后世的凡人称作“创世界线”(为其命名之人并不知晓创生使者的存在,却相信此为造物主留下的痕迹)。
越是靠近外侧的创世界线便越发坚固,从海拔最低的第一道界线再到最外层的第三道,三者之间互相回馈,选择性地过滤来自深空的奇异光芒,共同构成稳定且极具规律性的法阵系统。直到数万个世纪之后,连通地表世界与十大地下层级的空间缺口被善于探索未知的各大种族察觉、钻研并开启(传送网道彻底连通的次年被定为联合历0年),地表之下的生灵们终于抵达了世界的外侧(以及九个不曾知晓的层级),得以仰望真正的星空而非原先的投影,表层世界的人类和诸多物种也进入了行星内部,欣赏着之前未曾了解过的地下国度,与那些比自己更加古老的文明交流诸多领域的知识与理念,并在联合历38—42年、62—66年分别爆发了两场影响范围覆盖所有层级的戌界之战。第二波战火由最为强大的凡人——银须术士克罗希姆与圣兽的对决画下了休止符,盗取后者力量的天才终究还是没能赢得这场胜利,可惊天动地的法术洪流却消解了第一道创世界线的轮廓,其损毁后喷薄而出的能量大多被第二道所吸收。
自此以后,原本的第二道创世界线变为了第一道。圣兽在对愈演愈烈、影响奥卡维亚魔网稳定的战争进行了最终的必要干涉(关闭各大传送门、削弱众生可利用的魔法总量并隐去他们的诸多记忆)之后,认为大气圈层仅剩两层魔障的现状基本不会带来任何负面影响,只不过是从三者融合成了两者,因而也并未对其还原,后续的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判断没有错误。创生使者凭借自己迸发的念头或积累的灵感进行创作,为了满足自身的一系列偏好通常会使造物在主观上的美感盖过它们的实用性,创世界线之所以是分开的三道而非完全融合的一道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在传送网络彻底被打开之前的年代里,处在越下层世界的原住民便越为靠近整颗星球的魔法核心(且生活在重力稍低的环境中),运用魔力的平均水平在环境的长期熏陶下相对偏高(算入全部种族后的整体趋势)。这同样是创生使者以自己的喜好刻意设计的结果,哪怕创造一个完全相反的世界也绝非难事。因此上述规律并不适用于由第二位使者创造的地表生灵,在联合历被提出后更是无法正确形容各层原住民互相大规模迁移、物种混合的奥卡维亚。十大圣兽将维持了66年的互通状态关闭以后,直到归原历1122年全面抵抗恶魔入侵的战役打响之时,层与层间的传送门才得以在伊兰维尔家族残存子嗣的带领下由地表生灵率先开启。
地理环境相关:
奥卡维亚的天空大多情况下显现为蓝色,偶尔会因魔力缭乱的影响变换局部色彩,内层苍穹的投影同理。至于外部的创世界线,无论从哪一侧穿过都需极度精细的术式调节才可完成,除非使用接近圣兽级别或更大体量的魔能将其强硬地打破。第二位创生使者并未将其调节为虽具备防御效果但其内生灵可以轻松进出的状态,或许是为了考验众生,也可能只是因为纯粹的趣味。无论如何,地表的部分居民终有一日会掌握穿越魔障的术式,令峰峦随城池升上太空,乘着萦绕荣光的载具驶入星海……纵观整个奥卡维亚的历史,每一片大陆和几乎每一个种族都被自己的成员或他者赋予过众多名称,因而下面列出的都会是拥有时间最长或是最权威/最被广泛使用的名字。
地表世界
表层世界大致由中央大陆、北部大陆、南部大陆、无主之域、奥厄安(Oiann)大陆、赫尔索洛(Hullsolo)大陆以及零碎的岛屿和占据地表约70%的海洋构成。前四者经历过极多次数的名称迭代,中央大陆最后因多伦达洛人的统治而被称为“多伦达洛(Dorendaro)大陆”,而南、北、无主三地最终依旧还原了这简洁易懂的称呼。初期的赫尔索洛大陆是隔海相望的赫尔尤伦(Hullyuren)与索洛伊斯(Solois),而后被名为退潮者—戈里玛尔的传奇生物拼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后世认知中除中央之外面积最大的大陆,并一直沿用通过考古得到的名称。奥厄安大陆则为第一次戌界之战的起点和第二次戌界之战的终点,导致创世界线撕裂和沧溟之火诞生的地域,自万变时代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同一名称。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人类、峰峦巨人、汪洋之主
伊诺普尔夹层
伊诺普尔(Inopur)夹层是仅存在于地表与第一层地下世界之间的“层间空腔”,并非完整的层级也不具备能比拟正式层级的规模,海拔范围大概在-70km到-140km之间,水平投影面积与地表的无主之域近似(约为825万km²),内部存在若干小层次(既无大气圈和天幕投影也未均匀分层,不同平面区域上下的层级数量有所差异),由创生使者创世之时刻意留下。它与下方的第一层世界被10km厚度的加固岩层相隔,扩展领地的方向仅有四周和上方。
早在戌界之战发生前的一百万年,伊诺普尔人便在自己的腐败魔法下悉数堕落为原本只占人口一小部分的憎恶之民等畸形亚种。他们对抗着强大却随高度增加而逐步削弱的魔阻挖穿地表,迎面洒下的是此生望见的第一缕阳光和蓝白相间的苍穹景象,这更加勾起了他们妄图征服一切的贪欲。于是在因他们而起的战争中,名为戈里玛尔的峰峦巨人凭借伟力独自将其逼回巢穴,分割出一小片海域,将其内的海水通过临时河道灌入他们挖出的洞口,随后在精准淹没内部空间后彻底堵死,完成去污化处理并撤掉分隔海域的魔法围墙,导致海平面大幅下降(这正是“退潮者”这一称号的由来),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与汪洋之主正式开战的导火索,可最后的大海终究是因为各种魔源的补充而重新升回原有的高度。
尔后的漫长岁月里,伊诺普尔夹层内自发产生亮度的晶石逐一熄灭,只剩下幽暗的无光之海及其孕育的全新物种,在不可名状的死寂中发出扭曲的无声咆哮。尚未被海水吞没的部分仅有一个巨大而坚硬的异质“隐藏隔间”,不与伊诺普尔夹层的其它区域相连,底部那道贯穿加固岩层的裂缝一直朝斜下方绵延至第一层世界的天空顶端,只有通过特殊的法阵才可传送至那由创生使者留下的半封闭区域,顺着凡人力量无可造就的缝隙来到下侧的苍穹。于此之前,一小批幸运的伊诺普尔逃亡者曾躲过全员腐化的灾祸,脱离了原先所属的群体,成功抵达此处并一路向下探索,最终遇到来自地下一层的生物——“天穹长子”,被带往了其中一颗世界树的树冠处。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伊诺普尔人/憎恶之民、魔窟行者、炼狱居客
第一层世界
地下一层由索尔卡斯(Solkas)、塞泰里克(Saitelik)、苏迦玛尔(Sukamal)、格瑞斯特(Gryst)、维尔德兰(Vilderan)这五片分布均匀的大陆和将其分隔的大洋构成了部分重要的文明聚集地,苍穹顶部倒挂的万千城市则属于以天穹长子为首的多种空中生物。天与地之间有着互不侵犯的古老条约,以该层级的海平面以上75km处为分界线,上方的物种不可向下飞至过低处,下方的载具也不得往上升入太高的距离。五颗高达150km、扎根于各大陆中央的巨树将二者相连,作为非特殊时期上下双方沟通和交涉的唯五桥梁。先民纪元间逃出伊诺普尔夹层的难民正是通过其中一颗被送往地面,他们的子嗣则幸运地延续到了奥星毁灭时奔赴众多异界的时代之后。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银须族、食山魔、天穹长子
第二层世界
从虽不算广袤却身为地下二层最大陆地的萨尔维恩(Salvien)到更显逊色的尼希缇(Nihiti)、奇形怪状的纳维塔(Narvita)和最小的阿斯塔利亚(Astalia),第二层世界的四片大陆相比其它层级过于小巧迷你,海洋的覆盖面积超过90%,陆地则主要以破碎岛屿的形式存在。但是在如此之大的领地劣势下,各类陆地霸主却在与海洋智慧文明的冲突中屡占上风,这得益于地面区域的魔能分布浓度相较于水体偏高(该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层级),哪怕是迷你族类中幸运的个体也有机会称霸一方(浓度越高的区域未必诞生的物种就更强,仅仅是整体强度更高的可能性更大,无法以偏概全每一只个体)。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暗兽人、迷你人、吞洋者
第三层世界
塔卡瑞奇亚(Takarechia)、吉多卡奥斯(Gidocaos)、亚特科尔斯顿(Artcolston)、萨洛安达格纶(Saloandagren)、柯兰德伦伯里奇(Clandrenburich),这五个名称怪异的区域便是第三层世界的五片大陆。与其它层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一层的所有大陆和群岛都悬浮于海平面20km以上的高空,整体呈阶梯状延伸,具有一定弧度,最高点不超过120km,南极圈、北极圈及每片大陆下方都常年存在范围较广的冰层。该层次大气圈的物质总量较高,气压偏大,物种的生理结构整体也颇为怪异。而更往下的层级中,生灵们并未完全遵循“越接近整颗星球的魔能核心,在魔力浓度的影响下就越偏离常规生物学构造”的理论,毕竟创生使者在设计物种形态之时只需凭喜好完成,无需照搬非硬性要求的规律。在诸层世界互相连通的时段里,传送门的魔力系统会维持住各界环境的平衡,防止第三层的高压大气大规模灌入其它层级等严重打破常态的“自然变化”发生。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瑟兰羽民、织域者、川流浪客
第四层世界
黎丰(Lifong)宝地、樊纱(Vansha)幻域、鬼央大陆、玄古之地、天璇万境、赤霄净土,这是平均海拔从低到高的六片大陆的名称,和分散的岛屿共同占据了第四层级35%的表面积。这是曾被统一多次的世界,来自各大陆的核心智慧物种都创下过如此壮举,将这一层的陆地与海洋尽收囊中,纳入自己国度的漫长统治。圣鬼的先祖们在赤霄净土搭起天梯,登上漂浮于苍穹的群岛,在附魔云层上建立仙宫玉殿,以天庭之名统御天下众生,掌管此间万物的生死存亡,而后被其推翻虚假的神权,进入改朝换代、分裂重聚的百般轮回,直到那终结之日的到来。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泛鬼、暗影信使、萨诺樊蛮族
第五层世界
冰、火、风、雷、光、影、金、岩,这便是该层级在特殊魔法作用下气候极端化的八块大陆的名称。冰之大陆是被北极冰盖覆盖的北部大陆(第五层的南极是海洋),火之大陆则为遍布火山、岩浆、烈焰的中部大陆,风之大陆上尽是形态各异的风暴在魔流中狂舞呼啸,数以万计的城市漂浮在一簇簇龙卷包裹的空间之内,其中的每一座都由被分开包围的不同的部分组成(同一道龙卷内可以自上而下存在多个分离的部分,而一座城市通常由多个龙卷构成。内外各处凭传送法阵连通,距离过远则会失效,需进行多次传送)。雷之大陆,顾名思义,时常电闪雷鸣却不以风暴为主,跃动的各色电光闪烁在浮空岛屿的天线之间,基于电能运作的魔法器具普遍适用于整片大陆的魔场环境。
光与影的魔法分别在面积第五和第六的大陆上盛行(包括将它们实体化,创造特殊的魔法物质并用于传送),前者缀满放出奇光异彩的晶石和魔块,后者则常年隐没于黑暗之中,将阳光隔绝在外。金之大陆作为由附魔金属塑造的机械疆域,大大小小的国度、城市、居民和自然风光都是各类材质的合金组成的精密仪器,各自充当着这片陆地上的不同组件。而岩之大陆也并不存在常规植被的覆盖和拥有血肉之躯的原住民,从中挖掘的矿石会被来自海洋与天空的“运输工”用魔法载具运往火之大陆、金之大陆和光之大陆完成加工改造。作为种种元素之灵的聚集地,这片石料富足的区域不仅生机勃勃还光彩绚丽,体形各异的魔像和魔灵漫步或漂浮于布满各色晶体的大地之上,周围的景观在能够自主生成、泯灭与变换形状的大量构成物中簇拥而成。无论茫茫沙海亦或钻石平原皆在时间与魔力的冲刷下不断幻化为截然不同的魔法领域,最终因接踵而至的命运彼此相连,等待着必将从遥远国度或层级中到来的外界生灵。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魔像族、巨型兽人、熔炉困兽
第六层世界
群山绵延的冬之大陆——摩诃戈达(Mahagoda)、璀璨辉煌的秋之大陆——普拉卡沙(Prakasha)、绿意盎然的夏之大陆——沙尔巴兰(Shalbaran)、同样充满生机的春之大陆——苏利亚维尔(Suryavil)、伟大先民的起源之地——阿尔卡提亚(Alkartia)、传说中的神灵居所——德瓦兰(Devalan),它们是季节固定的四片大陆、季节随机变换的大陆和同时包含四季及诸多季节,可随原住民的集体潜意识调节、分配的大陆。没有哪一层世界比第六层更加和平,在戌界之战以前的历史中,它从未出现过遍布整个层级的战争,哪怕是发生小规模战火的频率也远低于其余各层。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米契优人、变形侏儒、无相伪民
第七层世界
卡塞尼勒(Caseniler)、卡尔梅斯(Calmes)、埃尔克卢(Erkelu)、阿狄欧斯(Ardios)、凯亚克拉(Kayakra),它们作为地下七层的五片大陆,承载了亿万生灵蜿蜒曲折的演变史。每一片大陆都是具备自我意识的活体巨构,以山川、土壤、森林、草原、沙漠……为外皮,以数十公里厚的岩层为骨肉,以被其包围的矿脉为心灵。每当大地之上有新的尸骸将灵魂吐出破败的肉体,地下深处的灵矿便会为其指引道路,最终吞入自身内部,增生出更多同类的矿石,为大陆本体添加更多意识与记忆。这五位巨物会在以万年为单位的漫长时光中愈发聪慧,于漫天战火之下经历破碎和重组,对自身各部分环境的控制力也会愈加精湛,直到奥卡维亚的消亡之日才与世界本身一同覆灭。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工匠巨魔、血肉魔垒、万相之徒
第八层世界
极东之地、极西之地、极南之地、极北之地,这便是第八层世界中四大陆地的分布和命名。它虽坐拥大量的奇珍异兽和智慧种群(同时身为两者的种族并不罕见),但同时具备包括地表在内的所有层级中最简洁且层次分明的地质构造,区域性较强,深刻影响着各个时代诸国内外的地域划分。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坚石诸族、风暴蛮族、酷寒之子
第九层世界
瑟尔达诺(Seldano)、拉尼诺斯(Raninos)、乌兰珀尔(Ulampel)、塔里图克(Tarituk)、德尔玛斯(Delmas),这些大陆属于诡谲色彩最是浓厚的第九层。在这灵质生物最为繁多的层级,极少数个体掌握了轮回转世的技艺,代价便是后续的每一次生命都较为脆弱,单纯的不足之处则是无法直接继承前世记忆(需要在特定的时段接收到特定的魔力覆盖,于是在死前就应当为下一世做好精密布局)、轮回易于被外界因素打断且次数受限于法术强度的积累(无论在每一世如何增加这贯穿轮回的术式的强度,最终都会逐步衰弱至完全无效)。具体实施方法、操作流程、施术组合的种类和时长都取决于转生者自己的魔力特性与死亡时身处的环境。诞生出这一特殊路径的世界必然会孕育从各大层级间脱颖而出的怪奇历史,而相关秘术的流传最终也会进入其它层级,因其对特殊人物或群体施加的作用而影响奥星的存亡。
第九层次的特异之处不仅体现在灵体魔法的发达上,现实扭曲力场的泛滥同样是这一层的特色之一。除了吸入过多灵质而被赋予生命的移动群峰之外,位居其上的物种们还能偶尔看见/接触到过去或未来的大规模幻象、宛若来自平行时空的集体复制品、泛滥成灾的超现实缺口(普遍会涌入各类奇观异象,却依旧在空间网道开启前的年代里无法连通其它层级或更外侧的世界,只得凭混乱的魔力洪流生成短暂存续的造物)……使其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恶魔大军入侵第十层之前,整个奥卡维亚最危险的层级。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虚境亡灵、噬忆幽魂、梦魇诸峰
第十层世界
艾尔德瑞亚(Eldrya)、拉弥诺尔(Laminol)、纳卡巴隆(Nakabalon)、尤尔德拉(Yuldra)、维尔萨斯(Wyrthas)、库佐玛(Kuzoma),这六片大陆分别位于第十层的东、西、南、北以及另外两侧(将这一层世界视作球面,那么它们即是立体坐标系的原点与球心重合后,以球面上被三轴各自的两端所穿过的六个点为中心的大陆),总共占据了超过80%的表面积。稀缺的海洋外观狭长,形如河流,将陆地切分为形状相似的六等分,依靠被魔力加强的非自然水循环才得以为土地补充相对丰沛的水分。这层世界的智慧文明大多都在较早的年代度过了自己的巅峰期,到了各层连通后的新时代早已没落多时。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龙族、上古血裔、拉弥诺尔虫群
纳卡洛戈巨坑/混沌天坑
拉弥诺尔虫群曾在第十层空间的地下深处凭借坚硬的肢体和腐蚀性的魔能挖出了错综复杂的隧道世界,构成阴森而广袤的网络系统,遍布无论陆地还是海洋的下方,仿若惊人的根系结构侵彻、吞噬,蔓延于所有其它同层国度的领土底部,使万千种生灵苟活在随时可能被它们侵袭家园的恐惧之中。可海平面以下140km处存在着不可突破的强化岩层(每一层都是如此),与天空顶部的材质无异,将生命限制在相对狭小的活动范围之中,于是泛滥成灾的巨虫们对于扩张领地的渴求转变为了开发禁忌魔法与发动无休无止的战火的欲望。
在劣性魔能残渣的日积月累下,纳卡巴隆大陆的中央地区发生了严重塌陷,形成的坑洞(宽约350km,深度则为宽度的1/10)之下又坍缩出了直径100km的球状空间,球心处漂浮着密度较高的引力中心(如同缩小后的星球,用较强的魔能吸力将少数虫群成员困于此处。只有进入这半径50km的范围以内才会出现“重力失常”的现象,稍远一些的更外侧则毫无影响),底部刚好与异质加固岩表面相切,顶端则是连接天坑的通道(纵向跨度5km)。这一区域连同上方的坑洞在诞生百万余年之后被来自恶魔领域的混沌生灵占领并成为了入侵奥卡维亚之战的重要据点,而将它们召来的传送入口正是位于天坑中央的魔力漩涡,由迁移至此的人类法师尼勒加.伊什洛克主要促成。
【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无,所有物种皆为后续迁入。
每个层级内部都有各自的原生物种,但是其中一些原生物种并不仅仅只在一个层级中诞生。例如与地表远亲相似的峰峦巨人也在第十层中拥有家园,只是数量太少、分布不够广泛而不具代表性,从而未被列入第十层的代表性原生智慧物种。此种情况在许多奥星生灵身上都同样适用。而元素灵这类生物则是普遍存在于所有层级的基本原生物种,同样不具代表性且多数尚未开智,只是服从本能而行动。至于生殖隔离问题,奥星生物被设计之初就是“一部分间有,另一部分之间没有,随着时间推移或许会有所改变”的状态。
生命的普遍处境:
从表层世界到地下十层的大陆数量依次为七(退潮者合并其中两块后变为六个)、五、四、五、六、八、六、五、四、五、六,共六十一片(后续为六十)。哪怕排除掉天穹和海底的文明聚落等各式各样的群体,只算入仅仅活跃于陆地区域的原生智慧物种,都至少能得到成百上千的数目。它们时常混杂于同一个社会体系下,因生理结构、生活习性和文化习俗的过大差异(也可能一开始便在混居环境中诞生,未发展出“进入该环境前的文化习俗”及此方面的差异,亦有可能在环境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造就与他者有天壤之别的文化习俗,这些都是奥星各地反复出现的情况)而产生种类繁多的冲突。相较于情况复杂的地下世界,表层仅有少类智慧生命的状态显得格外简单有序(传送门开启之前曾是如此),这也为后期人类征服地表的结果打下了基础。在因魔法而运作和存续的奥卡维亚,无论是人类、银须族还是其它具备高度智慧的物种,除圣兽之外都被统称为“凡人”。
奥卡维亚的一切物质都附有魔能(含义等同于魔力),只是不同生命个体所能容纳和操控的程度各有差异,因此存在着大量无法施展法术、不具备调动魔力的潜能的非施法者(又被呼作“绝缘者”。绝缘者的子女未必不是施法者,施法者的后代同样未必能运用法术,血脉只会加大概率而非决定一切),此类群体的数量甚至远多于可运用魔法的存在,而后者内部的个体之间更是有着云泥之别。从排山倒海、翻覆乾坤到仅能用魔力移动尘埃,再延伸到法术系统的各方各面而不限于影响范围,其中诸多层次的施法者都曾诞生于奥卡维亚的历史长河之中。于是在个体间存在极大差异的基本前提下,位居生态圈或社会体系顶点的必然会是一小部分具备强大魔力的生灵。封建专治、君主专制或是个体/小团体脱离大体系后自成一派是其中几种符合情形的发展趋势,当然也无法排除能力相当的一群施法者建立民主国家的情况(各自都没有掌握远胜多数成员的超然技能,不存在跨度极大的优越性,因而施行民主制度的可能性更大。但也只是更大而已)等多种可能。完全由绝缘者构成的群落虽广泛存在却也相比魔法社会毫无优势,前者所能完成之事后者必定也能完成,从简单的分工到复杂的制度皆是如此(整体而言,并非聚焦于极端个例)。
历史上多次发生针对绝缘者的大规模屠杀甚至全球范围的灭绝行动,他们基本也只能依靠心存良知的施法者群体来避免灾祸降临,自身毫无反抗之力。除了视其命为草芥的消灭和单纯的虐杀行为以外,使之被成群改造为发泄种种猎奇欲望的玩具也是许多施法者无需花费过多精力便能做到的事情。为了维护这些“易碎品”的安全,建立“绝缘者保护协会”的魔法组织常常需要像圈养宠物那般封闭式地全天监管才能大幅削减他们在自己一不留神间化作模糊肉块的概率。因此如何在尽可能减少伤亡与苦难、不增加额外工作量、不限制不愿被限制者的自由等要求之间完成最优解一直都是魔法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中需要持续解决的难题,并且通常不会获得足够的收益。毕竟在水平到达一定程度的施法者眼中,对于绝缘者费尽心力后所能提供的劳动力或是其余各类回报,自己都可以轻易达成或通过魔法体系中其它个体的协助而做到。
从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再到服务业,混入魔法后的运作模式显然会截然不同。许多法术的习得者无需对其加速或升级,能够完全跳过产业链各步骤从而直接得到想要的产品。无论是领略物质世界的奥秘、构建新的理论还是创造推动技术革命的发明,不使用魔法时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可由魔法更高效地完成且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化,因此凭借物理手段打破魔法带来的垄断始终都是绝缘者无力实现的妄想。他们中的部分个体会选择继续尝试激发后天掌控魔法的潜能或是与较为羸弱的一批施法者合作共赢,以肉体劳动(包括使用无魔法的装置)所能给对方带来的利益换取等价或价值相近的魔法器物(指绝缘者也可操作的那一部分。就如同使用机器之时无需亲自移动其内的所有零件一样,许多魔法道具无需使用者以魔力渗入其中便可正常运作。更甚一步者则有幸得到魔法义体并成功完成拼接和改造),并通过道具的协助创造更多可以换取利益的价值,自然而然地参与到由魔法覆盖的经济体系当中,更加难以放弃它为自身带来的便利条件,久而久之便融入为不愿脱离其内的一环。
治疗足以致死的疾病的药物、需长期栽培才可收割的谷物、搭建桥梁和挖凿隧道的艰难工程……既然它们所能达成的结果在法术发展成熟的时代变得轻而易举(相对而言),那么在可以凭借无损尊严和道德的方式获取施法品的情况下,固执地选择不去使用的人群未免会显得过于死板和愚昧。每个时代都会诞生抱有类似思想的群体,无论何时总有不可完全统一的诸般理念蔓延于缤纷繁杂的各大种群之间,但整体发展趋势依旧是向上扬升,而奥卡维亚本身的规则也为各层世界中的魔法使用者赋予了种种限制。诸如越向地下深处挖掘便会经受愈发强大的魔阻,长距离高速移动会遭到强制降速,各类魔障会削弱视线延伸的距离,单位时间内对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进行过度改造会遭遇反噬……奥卡维亚的万物之间通常维持着这样微妙的平衡,好处在于战争时期伤痕累累的生态系统也会在能力范围内进行自适应的防护与修复,劣势则是严重降低开发效率。
将荒漠大范围绿化会遭到沙灵攻击、过量砍伐植被会招致树灵报复,但更强者依旧可以取得胜利并开疆拓土,于是同一层世界的其它地点便会在魔力调节的作用下为失去领地/生命的原住灵群体孕育合适的新环境/新居民,且通常会占据已被过度开发的其它区域(这里的“过度”是用于衡量开发速度、开发深度、开发规模的抽象概念,奥星不同区域的环境对于它的标准各不相同)。这时又会遇到同一片领地需多次重复开发的难题,大幅降低了改造环境与建设城市等发展路径的速率上限。以魔法结合物理技术后所能拥有的生产力与扩张能力而言,奥卡维亚的面积太小,各个时期的跨度也过长,若是缺少种种磕磕绊绊的规则限制,它从原始时代到突破创世界线、驶入深空的历史进程会加快许多。
计量单位与纪年方式:
通过法术加持极目远眺会受到奥卡维亚魔法本身的阻碍,例如限制、模糊、干扰、误导超出一定范围的法术视角、制造各类幻象……且不止如此,使较为稚嫩的施法者无法根据用魔法看到的局部弧度直接推断出奥星的规模,需要回归朴素的测量方法才能尽量避免错误(尽管无法保证该过程不会被偶然出现的变形状态干扰)。地表的早期人类在周游全球之后才完全确认世界整体呈球状,证实了先前的猜想,记下了它的具体大小,划分经纬线,将相同长度的两极直径与赤道直径的万分之一规定为1奥里(1.4km),把奥里的千分之一规定为1奥米(1.4m),除以五便是1奥尺(28cm),再分成十份得1奥寸(2.8cm)。
由奥星的重要数/每月的天数28作为1奥寸的除数可得1小寸(1mm),后续还有毫寸(0.01mm)、微寸(0.0001mm)等。来自第一层地下世界的银须族则根据自己所属层级内中轴石柱高度的百分之一和直径的十分之一分别定义了卡里和莫里(约合公里数1.5/1),地下二层的暗兽人甚至把每十年选一任的生死决赛冠军的身长、脚长、手指粗度、右脚大拇指指甲盖厚度等生理特征定为不同的长度单位……考虑到如此之多的智慧物种遍布奥卡维亚各层,仅是一种物理量便存在千奇百怪的计量单位,因此下文仅介绍人类规定的最终结果,其余标准不再赘述。
奥卡维亚人将热力学的最低温度(绝对零度)定为0度,在它与奥星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的温度(≈0℃)之间分出100个单位温度,因此1奥度≈2.7315k,101奥度≈2.7315℃。而对于质量单位,一立方小寸的纯净水重量为1小寸量(相当于0.001g)。以此类推,一立方奥寸的纯净水则重达1奥寸量=21.952g,1奥尺量=21.952kg,1奥米量=2.744t……暂且跳过物质的量、电流强度、发光强度等物理量不谈,魔法领域的计量单位远比它们更加繁杂多样,而货币价值等相关换算也与魔法体系息息相关。
奥星自转一周为一日,公转一周为一年。月份的划定则是基于十三颗月亮各自在天空中处于最大最亮状态的时长(也就是距离奥卡维亚世界最近的时期的跨度),刚好对应28次昼夜轮转,因而每个月皆等于28天。灵月最近之时称作一月,妃月最近便是二月,血月最近则为三月,蜜月最近则为四月,橘月最近则为五月,灿月最近则为六月,芒月最近则为七月,翠月最近则为八月,苍月最近则为九月,溟月最近则为十月,空月最近则为十一月,幽月最近则为十二月,暗月最近之时正当年末的十三月。全年共13个月、364天,每日也以每月的天数“28”分出时段,称之为“小时”,每小时则以13的整十倍分为130小刻。当人类发觉每小刻的时长内光线能够在真空中走过的距离刚好恒为整整512倍奥星直径之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便将512视为圣数和神谕,坚信这是造物主留给众生揭开宇宙奥秘的真理之匙。
于是他们规定光线经过奥卡维亚直径的距离所经历的时长为一渺(≈0.0467秒),因而光速=10000奥里/渺,512渺=1小刻(≈23.9099s),130小刻=1小时(≈3108.2837s),28小时=1日(≈87031.9426s),7日=1周(≈7.0512d。取7天为一周是因为该数字既可被28整除又对应此星系内的行星数量以及许多事物,具有特殊意义;d则为地球上一日的长度。如果一定要选取第三者作为参考,那么经过铯133原子钟或普朗克时间的等效换算后也可得出上面列出的时长对应关系,毕竟来自两个世界的计量标准换算需要相对精确的参照物,而它们虽身处不同宇宙,但所属空间的各项性质相似度极高。排除魔力额外干扰的情况下,双方领地内铯原子吞吐光子的频率可以看作一致,普朗克时间代表的“最小时间单位”同理),4周/28天=1月(≈28.2048d),13月/364日=1年(≈366.6624d),平均分成四个季节(早期为五季),世纪则为百年。每一纪元的长度以年/世纪为单位,彼此之间差距较大,主要由起始历、万民历、联合历、归原历为其大致划定界线、衡量长度。
五大纪元概述:
除了伊诺普尔夹层和混沌天坑这类算不上正式层级的额外层次,每一层世界的历史都可大致分为荒蛮纪元、先民纪元、空白纪元、万变纪元和归一纪元,除最后一个外长度皆各不相同。下列简述中出现的历法和年代范围皆属于人类的规定及其对于地表世界的估算(以魔法手段),起始历为后世(联合历0年以后)史学家认知中第一部可考证的历法,在使用该历法纪年以前的岁月则会被标上负数。奥卡维亚的创世时间大概在起始历-33000世纪(此为地下世界的荒蛮纪元之始,十层的结束时间各不相同)上下,地表生态圈则诞生于第二位创生使者到来之时的起始历-22770世纪(表层世界的荒蛮纪元自此时开始计算)。
荒蛮纪元
地表时间:起始历-22770—-16500世纪
从被创造者塑形到首个智慧文明诞生,这段时期分别充当着不同层级各自的荒蛮纪元。处于该时代中的世间万物都处在较为原始的状态,生物们无论智慧还是与魔法的亲和力都未充分开化,对世界的认知局限于广袤的荒野、繁茂的丛林、多样的湖泊、曲折的江河、宽阔的海洋、各类漂浮的物质团块……昼夜季节的更替和来自日月星辰的影像。此时的奥卡维亚虽被古老的愚昧所笼罩,可其中每一只生灵做出的简单抉择和其后产生的历史轨迹都将推动着世界走向那由数不尽的恢弘宿命编织的遥远未来。
先民纪元
地表时间:起始历-16500—-9900世纪
极少数物种进化出了较高的智慧,建立起足够称之为童稚文明的聚落,但整体发展速度依旧极度缓慢。世界的规则为其套上枷锁,处处限制着文明的蜕变进程。可随着时间推移,应当迸发的火苗终究还是成功地熊熊燃烧。数量庞大的文明诞生与覆灭,千奇百怪的产物因他们而生。魔力水平较低的群体也能凭借智慧创造出种种精密的仪器,对魔能亲和度较高的后继文明则对其进行了融入魔法的功能复刻和延伸改造。后者终究还是取代了前者,作为更前沿的产品广泛使用于科技兴起的地区。
原始的自然之灵不满于自己的地位遭到挑战,不知多少次掐灭一个个文明发展的焰火,使其回归冰冷愚钝的往昔旧夜。于是奥卡维亚的历史经历了诸多循环往复的兴衰轮回,甚至于大量物种没能延续至往后的纪元,不仅是文明衰退这般程度。最终,征服那些原初灵体的峰峦巨人和汪洋之主亲手终结了地表的这一困境,人类也紧跟他们的步伐发展壮大,地下层级则由其它群体打破此等命运,各自发展出了通往进化的不同途径。
空白纪元
地表时间:起始历-9900—-24世纪
哪怕使用诸般法术进行考古,也检测不到这一时期的土壤/岩层……中存在文明活动的丝毫迹象。先民纪元留存至后世的一切痕迹都产生于第-9900世纪中叶之前的年代。临近截止处的时段既无战争/天灾发生的证据也没有魔力衰落的征兆,莫名地戛然而止,往后便是一片如同返回荒蛮时代般停滞的空白,没有留下更多造物以及能证明文明延续的其它印记,直到-24世纪下叶才出现文明活动的产物。对于原因的猜想自然是类型各异。所有地表文明界因失败的实验被传送至月内世界或其它星球;他们凭借自身技术飞出创世界线、奔赴群星;那时发生了屏蔽后世一切魔法探测的灭世灾难;通往其它位面的门扉敞开并吞没了所有文明;七大行星及其所有卫星连成一线导致集体时间旅行或使之困缚于时空漩涡……没有一个得到证实,大多都被考古学界嗤之以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地表世界以外,十大地下层级的空白纪元也尽数开始于换算为起始历后的-9900世纪中叶,时间完全一致,这不禁使各界连通后(归一纪元)知晓这一状况的学者们怀疑这之间的关联性。或许真的存在某种能够篡改集体记忆与历史痕迹的力量在暗中监控着奥卡维亚的运作,或许连接各层的传送门早已打开并关闭了不止一次,可他们并不具备找到确凿证据的能力,只得陷入渴望触摸真相却又始终无法企及的阶段,将先民纪元猜测为“上一个大轮回”,其间可能穿插着多个轮回与更小的空白时代,因时长过短而不能算作单独的纪元。
当圣兽在归一纪元的两次戌界之战中短暂现身并分别终结战火(空白纪元在这时已结束一万多年),等待奥卡维亚居民完成最终的迁移之后,被它们抹去记忆的民众也逐渐忘却了曾与其它层级交流的过往,误以为自己的种族从一开始便诞生于这仅有一层生态圈的世界之中(极少数获取恶魔之血的特例除外)。哪怕是来自地下一层的天穹长子也仅仅知晓世界顶端存在通往某间巨室的裂缝,把更上侧的地表和下方的九层世界悉数遗忘在了记忆边缘的一角,任何考古工作都不再能拾起往日的真相。至于空白纪元是否发生过类似的情况,直到各层再度连通的归原历1122年,圣兽向奥星住民们传达戌界之战时期的历史时仍然表示无可奉告,与恶魔对抗并牺牲之后更是将这一秘密永恒地埋葬在了时间的河床下。
万变纪元
地表时间:起始历-2376—1320年,万民历0—6534年
文明活动的迹象复苏于天空、大地与江河湖海,从较为低级的初级状态逐渐推进至接近重回巅峰。这是一个灾变多发却有着难以计数的辉煌成果的时代,智慧文明们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审视记忆中存在的那部分属于过去的自我,攀向时代的更高处。在星球表面,当初那批峰峦巨人和汪洋之主的后裔现已不再能称得上地表世界的主宰,人类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他们在海陆空分别建立了聚落,令成千上万的国度成型、发展、分裂、统一……并走向灭亡,经历王朝的更迭和秩序的蜕变。
万变纪元的人们发觉自己无力突破阻挡地表生灵触碰深空的创世界线,便尝试向地下拓展领地,最后也明晓了海拔-100奥里深处存在着无法穿透的加固岩层,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被禁锢在了多么具有局限性的狭隘界域之中。可伟大的发现往往迸现于低迷绝望的黯淡前夕,本纪元的长夜必将迎来覆满曙光的完美终结。至少在横跨各大层级的戌界之战打响之前,开启空间缺口的行动为万变纪元带来的是最磅礴壮丽的落幕。
归一纪元
地表时间:联合历0—66年,归原历0—1122年
从连通各层界域的传送网络同步敞开空间门扉的那一刻起,理论上的归一纪元便已开始计时。正式算入这一纪元的时间则是一个多月后,联合历0年0月0日0点0刻0渺起延续的光阴。哪怕到了戌界之战结束(66年末)后的时期,各界物种混合的状态也被视为归一纪元的特征之一,不会因缺口的闭合而不算入其中。它同时也是五大纪元中历时最短的一个。在归原历1122年末,各层世界的联军与圣兽合力对抗入侵奥星的一小批恶魔军团。十大圣兽与多数凡人勇士接连牺牲,最终艰难地取得了胜利,而来自其它世界的另一群入侵者却趁虚而入(他们也被称为龙焰魔军/熯炽天军),将奥卡维亚拖入了毁灭的洪流。此后的流亡时代、反击时代以及在各个异界繁衍生息的纪元便不再算入奥星的历史当中。
奇观异象:
万象惊涛
万象惊涛是身处第一层地下世界才可观赏到的“天文”异象。伊诺普尔夹层最底端的裂缝一直蔓延至第一层世界顶部,作为创生使者故意而为之且圣兽们无意填补的产物,它的存在造就了这一层居民眼中的天文奇观。法阵的不稳定性导致每个世纪都有部分海水从“隔间”外侧被传送到它的内部,顺着裂隙流向下方的天空,因内部累积的变异魔法与第一层世界的魔能交汇而产生如同烟花爆炸、湍流四溅等画面般绚丽的融合景象,在降落和扩散数十奥里后泯灭殆尽,划出的奇异轨迹仿若短暂燃烧的巨伞,使得天穹长子为了避免误伤不得不让建立在顶部的居住区远离裂缝的开口处。
沧溟之火
自克罗希姆与金脊巨兽的战斗余波击碎了高居天穹的创世界线以后,每年夏季的夜空都会短暂涌过极光般的能量丝带,开始时间极为随机,持续时长通常不会超过一宿,最小范围仅为奥厄安大陆中心(那场战斗发生的地点)的上空方圆一百奥里左右的规模,最大则可覆盖奥卡维亚大气圈的整个平流层与中间层,表现形式相当不稳定,好在并无多少实质上的破坏力。这一现象源自于恒星迦兰诺提内频繁出现的异常活动,它的光芒经过大气后使其积累的魔能因子会如积雨云形成降雨般在部分时段产生奇异光芒,倾注苍穹的同时以某种形式反映着太阳内部的活跃状态。
稀疏的魔能湍流呈现出壮丽炫目的色彩与变幻万千的形状,随着世界之核“心跳”的旋律缠绕交织、颤栗舞动、伸展绵延。在它们的吸引下,星辉羽客、月下灵枭、天穹雷鸟、夜火冥虫等生物皆会齐刷刷地似飞矢般乘风而上,在光雨倾泻与电闪雷鸣的沧溟中舞动盘旋,直到一簇簇无害的奇异焰火消散无形,这因它们而起的合奏才会随之平息。沧溟之火本身的影像会倒映在十层地下世界的天空中,吸引不同品种的飞行生物加入这场恢宏的光影之舞(生物自身的形象不会呈现在其它世界层级中)。
全月凌空
所谓全月凌空便是所有月亮都运行至可被奥星某一地点完全观测时的天象,除了暗月遮挡太阳的情况之外皆不会造成日食的出现。其它成员会令照射而来的阳光自然地透过自身,直达奥卡维亚那时而变换色彩的天空。银白色的灵月、淡粉色的妃月、鲜红的血月、琥珀色的蜜月、橙色的橘月、金色的灿月、浅黄的芒月、碧绿的翠月、青色的苍月、湛蓝的溟月、靛色的空月、紫色的幽月、灰黑色的暗月,这十三颗月亮共同充当着迦兰诺缇星系七大行星中第二颗(也就是奥卡维亚)的卫星,复杂的轨道大致围成球状。它们散发并传播到奥卡维亚的光芒在表层世界的创世界线及地下世界的天幕投影中被削减至较为暗淡的程度,每当昼夜交替导致日半球的视角中太阳悬挂于苍穹之时,它们呈现出的亮度便会再次被隐去许多。
这些月球中的每一颗个体都会在围绕奥卡维亚运动的过程中忽近忽远,时而观似圆盘,时而宛如砂粒。每当奥星绕迦兰诺缇公转一周并自转364圈,这十三个月亮便都会以相同的时长分别担任“距离奥卡维亚最近的一颗”,恰好将一年划分为精确的十三等分,这也正是奥卡维亚的居民将一年定为13个月,每月长度定为28天的原因。顺序则是从灵月至暗月依次对应各月份的名称,许多族群的神话都将其描绘为十三位轮流看守呵护奥卡维亚的卫兵、情人或围绕这团世界篝火舞蹈的神灵。
面对如此数量的卫星,奥卡维亚却依旧不受潮汐影响,还保持着整体气候及转轴倾角的稳定,原因就在于创生使者为其赋予的十三卫星各自都是闭合的魔法领域,几乎不存在任何质量,自然也不会造成足够程度的时空翘曲以及随之而生的充足引力。据先民时代的传说所言,只有通过另类路径的神秘学体验才可使神魂短暂地抵达这些发光界域的内部,沐浴在魔能性质极为纯粹的精神海洋中升华本我。
奥卡维亚的历史上总共只有四位凡人抵达过此般境界。第一位便是导致了上述传说的退潮者—戈里玛尔。在拖动两片陆地合而为一、造就如今地表上面积第二大的赫尔索洛大陆之时,他嘹亮的战吼穿透隐秘的魔网节点,引来了皓月的赐福,直到银须术士—克罗希姆于二次戌界之战末期艰苦修行的某一瞬间才使之有了后继者,时长跨越一百万年之久。而在归原历894年,也正是继克罗希姆894年之后,比那时的他更为年轻的尼莎斯塔.伊兰维尔大帝也完成了将意识传入月内世界的壮举。他们三者进入的月球分别是呈现银白、金黄、灰黑的三月。到了归原历1122年,与圣兽以及奥卡维亚联军一同直面恶魔统帅的艾达诺斯.伊兰维尔通过开启暮光之印的法阵以灵体形态游历了十三颗为奥星提供魔力支撑的卫星,望见了居住其中的月灵族群和圣兽留下的光圈。
归原历1051年,中央大陆的多伦达洛人首次创造出了能够冲出最外层创世界线的飞船与太空城市,并在排除千难万险之后,于技术更加成熟的1075年成功抵达灵月那明亮灼目的银白色表面。它并非固态、液态、气态或等离子态,而是包裹着大团魔能的球形结界,表面附着了一层汹涌的魔流,明亮的光线从内侧渗出,却无法被人类拥有的力量所击穿,也不能正常停放航天载具或其它魔法器物。
归原历1082年,驶向翠月的飞船在太阳风暴的干扰下逐一失联,后续所有前往寻找的队伍皆落得此等下场。到了1122年末的奥星毁灭之日,极少数逃亡者成功凭借通往异界的大门离开了母世界,而奥卡维亚的灭亡也导致自身的十三颗附属品由近至远逐一破裂,所有的登月计划甚至是探索其它系内行星的远大理想便都只得不了了之,奥星的多数子民始终都未能知晓关于迦兰诺缇星系的诸多奥秘……多年以后,那支毁灭奥卡维亚的军团早已泯灭于诸界联军的攻势之下。当某位完成复仇的伊兰维尔子嗣乘坐赛维登斯(Savidence)世界的飞艇从星空的一角飞往此地之时,她将会在十三皓月的残骸汇成的独立星环中央,回想起童年时代的自己凝望全月凌空的那个夜晚。
而早在那一刻到来前的许多个世纪,繁荣的文明尚未被建立的蛮荒时代,对于这些神秘实体的信仰就已扎根于智慧萌芽初生之前的原始心灵当中。无人知晓第一位偶然使出初级法术的个体正是在全月凌空的昼夜完成了此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漫长施法。正逢紫色幽月距奥星最近的十二月份,这只四足生灵周身上下都被淡紫色的电弧轻盈地包裹缠绵,将个别天文现象可以放大施术概率的证明呈现在了无人观赏的画面中央。当暮色褪去,次日的光辉阒然覆满它的外皮,体内循环涌动的魔流便再次平息,电光也随之消散无迹,往后的余生都没有经历过第二次这样的施法。
先民时代的古老学者们常常将皓月图作为魔法体系的象征物,用十三个色块分别表示对应的月亮。代表暗月的灰黑色块被印刻在由其它色块围成的十二边形中央(包括灰黑在内的每一片色块都是更小的十二边形),而这些占据了十二角的色块各自的几何中心彼此由刻线相连,每个色块皆充当着十一条刻线的起点与终点。线段经过的路径象征施法途径,色块本身则表示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法术节点——十二元素/基柱/因子。占据图形中央的灰黑色被定义为不参与任何魔法反应的结构,虽有共十二条线段经过它的几何中心,但它并不作为独立节点而存在,仅是所有对立的力量形式(共六组)中和后的隐性状态。
每到任何一个月份,对应着天空中最大卫星的色块都会发出最明亮的光辉,它本身代表的节点也会是该时段内最易于触发和延展的那一个,其余个体的光亮程度同样取决于对应月亮的离地距离,变换较为频繁。因此若是到了暗月最大的十三月份,天空中第二大的月亮的色彩便对应法术节点中最具优势的那一个,而灰黑色块依然会保持“无效化”身份。它象征着真正的中和状态而非单纯的混合产物,如若属于后者则会随另外十二者亮度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各项性质的占比,挤占整张皓月图的职能。
皓月图上的十二元素并不是水、火、风、雷……等自然现象的象征物,也非直接套用十二个抽象概念的对应者,而是类似于构成词语的不同字母,它们的排列组合汇聚为更大且种类繁杂的魔法单位,再由这些单位形成相对完整的各类魔力词列(排列方法并不是只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立体坐标系中的曲线到采用高维向量表达都十分常见,毕竟体现出差异性才可达到不同的施法效果,只不过绝大多数组合毫无用处,探索、开发、完成新法术的旅途艰苦而漫长),作为法术本身的框架,也可翻译为其它种类、形式的语言(充当其中一种语言形式的法术代码也具备众多分支),正如皓月图本身也存在能互相转换的极多版本。哪怕是最原始的版本都可以无限制地分形出更小的十二边形,在皓月图中嵌入皓月图,令简单的体系内拓展出由自身堆叠的复杂成果。
先民纪元的魔法研究虽存在诸多谬误(例如用沙漏类比肉体运输魔力的总量随时间变化的结果;盲目信仰“十三月连珠”可以使人登上通往神国的阶梯;过度解读星光照射到奥星大地后极其微弱的魔能反应,认为每一颗星辰都对应着一种法术的起源……等等),但遗留下来的少量结果切实地为空白纪元结束的后世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启发。奇怪的是,尽管包括皓月图在内的大量先民时代产物被归一纪元的考古学界成功挖掘,但他们却没能寻得任何一部属于该时期的成型历法,仿若被刻意抹除那般蹊跷。
荒蛮纪元初期,自遥远星辰飞至奥卡维亚的蚀月兽也曾与十三颗月亮产生共鸣,对这些两千五百奥里直径的圣洁造物张开贪婪的深渊巨口,最终却惨败于十大圣兽的联合攻击,无形的残躯化作月内世界的养分,使之比位于遥远后世的它们更加熠熠生辉。或许正是其中几缕骤然增大的光芒微微加剧了奥卡维亚魔法的突变进程,最终在因果的推动和编织下,令那只四足生物的躯壳上跃起了照亮历史帷帘的灼目电光。
怒日/迦兰诺缇之息
奥卡维亚的生灵未曾也不将知晓天外那放射温暖光辉的太阳的过往。被他们命名为“迦兰诺缇”的恒星曾是一位诞生于灯塔世界的创生使者,越过一簇簇星团,在各个银河播撒生命火种,直到漫长的生命迎来终结,化作再度点亮些许黑暗的“星海火炬”,也正是奥卡维亚和另外六颗行星所围绕的炽热中心。在灵魂彻底熄灭以前,奥卡维亚消亡之后,它还会继续燃烧数十亿年之久。而在毁灭之日到来前的时光里,它也会间歇性且毫无规律地涌起危险的太阳风暴,波及未被足够强大的魔障遮挡的物体,与普通无魔恒星现象相异。
怒日显形之刻,亮度微增,太空城勒瓦索顿和其上停泊的飞船便会暴露在魔能射线的轰击之下。好在这已是削减诸多量级后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不会激发出足以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异象,可远在月球附近的飞行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小型魔法位面会与迦兰诺缇之息产生共鸣,不知以何种方式令许许多多处在奔月之路上的载具接连消失,奥卡维亚直到最后也无人查明真相,只留下他们进入了月内世界的传闻。可当艾达诺斯的灵魂游离于十三皓月的瞬间,他并未感知到任何外来凡人或器物的迹象,因此这一说法对他而言也不攻自破。
而迦兰诺缇内部,比圣兽更为强大的天体之民以凡人难以构想的存续形式与社会形态在这片魔焰之海中繁衍生息,信仰着因自身特殊原因而无法抵达的遥远繁星,妄想着终有一日打破母恒星的拘束,实现集体化的超然擢升。它们是万物互联与泛灵论的信奉者,行为如差分机般精准,思绪似灰影碟般跳跃。正因天体之民的种种活动,怒日现象才会频频发生,可这些生灵自身却不受其害,直到迦兰诺缇的寿命走到尽头,它们世代传颂的歌谣才将迎来终结。
放眼寰宇,穿过无数创生使者点燃的灵魂中涌现的骄阳,跨越那坐落于这无垠位面根基处的灯塔世界——使者们的故乡,再到更加绵延无际的结构彼方……无论身处秩序还是混沌、实相还是空相、形式亦或更外侧的虚妄,永远会沐浴在某种定义层面的“阳光”之下。而迦兰诺提,这颗微不足道、转瞬即逝的渺小个体,也会在燃尽前的每一个瞬间,静静凝望着身边这些世界的此刻和过往。
诞生,消亡,而后万物轮转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