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
理性判断好,还是感性判断好?
做决策时,应该相信理性,还是应该相信直觉(感性)?
这个问题对于身处职场中的人,可能会更有感触,因为我们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做决策时,必然会面临抉择,想要得出结果就需要我们去做出判断,判断的过程就会涉及到理性和感性的认知。
最近读伟人写的《实践论》,论文里的内容很好地解决了我的疑问。
书中围绕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有大篇幅的分析,截取关键的一部分原文内容:
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滋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读这篇文章之前,关于理性和感性,我的观点是:合理的判断应该是理性+感性的。如果想要针对某件事情做出决策,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做数据分析、逻辑推理,但是也需要结合自己的直观感受去判断。
对于我的观点,推崇绝对理性的人未必认可,不认可的原因是大家对感性判断不信任,感性之所以为感性,是因为其带有一定的个体主观性,主观的知识不一定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客观规律。
对于不认可的人,我通常这样回答:理性的判断过程可能存在误差,未必是完全合理的:我们去做数据分析,数据不一定是完全准确,我们做的逻辑判断,分析逻辑不一定严丝合缝。
既然无法保证理性判断完全合理,那么我们就不能只靠理性,要结合感性一起去做判断,唯理性论是过于理想化的。
为什么理性判断未必完全合理,为什么合理的判断需要理性+感性,之前我是没有想清楚的,《实践论》里的论述给出了解答:
1、理性认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其是经验的总结、方法的沉淀,其来源于个人或他人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2、感性和理性都有其适用场景的局限性,我们需要辩证看待:
1)历史的经验适用于过去,但是未必能够适用于当前的所有场景,所以感性认知有其局限性所在,从感性认知中总结出的理性认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他人的理论和方法有其适用的场景,我们当前面临的场景和他人的场景未必完全一致,因此我们也要认识到理性方法的局限性;
3、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百分之百转化的,存在一些感性认识不能转化为理性认识。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大佬牛人将工作的方法总结出来,即使我们完全把这些方法学会,也不一定能够达到大佬境界的原因,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是总结不出来的,甚至写方法论的人都没有察觉到。
所以。我们应该感性还是理性?
我们想要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做一个决策,得到最佳的结果是我们的目的,至于基于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其实只是过程中的方式而已,这两种过程中的方式从单个案例来看,其实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只要能够得出最佳结果即可。
不过由于感性认识是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理性认识是可以被许多头脑所理解的,所以理性认识更加便于交流,且逻辑推理具有回溯性。
因此,我现在的观点是:
1、不否认感性判断的价值,如果一个结论理性判断合理,但是感性判断觉得有问题,那么很大概率是存在问题的,需要进一步深究;
2、基于经验的感性判断是相对模糊的,对交流不利,对个人的重复决策也不利,因此有必要把经验归纳成方法;
3、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校验理性的认知。不管是个人总结还是从外部学习的方法、原则,都应该在实践中验证,辩证地看待这些知识,不绝对相信书里说的,避免教条主义。
作者:维克先生(ID:vicsir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