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中国文化一直都有将个人放在其他人之后的传统,例如孔融让梨、兄友弟恭、礼贤下士、相敬如宾。这样的处世智慧大约来源于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个第一原则。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压制自私天性,让自己尽量显得无私起来。
在这样文化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难免将自己排在他人之后,我也是如此。小时候,我在母亲的指责中长大,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错什么,渐渐的,学会降低自尊心,将自己摆在很低的位置。长大后,面对喜欢的人,我更是待他如珠如宝,我的世界都围着他转。
蓦然回首,过去三十多年间,我竟然从未将自己放在第一位。第一位这个字眼是个极端选择题,只有面临极端情况下,人们才会做出终极选择,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问题根本不会有答案,追求这些问题不过是徒增烦恼。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把你放在第一位,那么你不妨试着学会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这两年,我渐渐明白过去的自己都围绕着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转,将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可向外逐求以填充自己内心匮乏感这件事没有尽头,只有向内求让自己的心强大起来,学会将自己放在第一位,才能消除这些匮乏感。
向外逐求时,自己的世界是模糊的、软弱的面团,可以被别人随便揉捏,被一些机遇随便干扰,乃至于整个世界黏黏糊糊、混沌不清。向内求后,自己的世界才真正清晰、独立起来,可以泾渭分明、底气十足地独立于世。
至于个人存在意义这个话题,在《心智重构》这本书中,假设世界是个大型的真人虚拟游戏,世界究竟会怎样取决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就像是一个以自己为主角的电影,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现实之中。当你真正注意到了某个细节,游戏便为你临时生成这些细节,临时为你编排展现不一样的情境。
所以,你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世界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境遇。我们都活在自己编造的故事里,我们的想法很重要,我们的存在也很重要,别人的看法反而没那么重要,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就行。
我们存在的意义可以由自己创造,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意义,不管我们追求为人民谋福利这些伟大理想还是过得更好这些个人理想,都可以成为我们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