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斯蒂芬·图尔明的论证模型,写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说理文
朱光潜先生曾在文中说:“学写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
苦训练。”
一个好的论证,应该由根据、断言、保证、支撑、辩驳、限定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构成说理文的写作框架。我们结合这一框架,嵌入说理的内容,便可让“说”的过程清晰可见,让“理”被人信服。
第一,摆出“根据”是说理的前提。
第二,“断言”即给出结论。
“断言”是指要明确地提出自己要陈述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
第三,“保证”是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桥梁。
所谓“保证”,是指为提出的观点寻找的学理依据。要让观点靠得上、说得通、立得住,我们就要看看有哪些原理、规则和观点与之匹配。
第四,“支撑”的作用是支持“保证”中的陈述。
“支撑”不是直接为得出结论提供辅助。“支撑”重在支持“保证”,表明这些普遍原则或关系是真实存在的。可见,寻找到“保证”之后很重要的事,是为“保证”提供“支撑”。
第五,“辩驳”是对反对意见的反驳和说明。
我们提出观点后,一定有反对的观点,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应予以回应。
第六,“限定”是指为自己的观点限定适用范围。
所有观点,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定有其适用范围。
14
发现教材习作例文中的结构之秘
学
习的意义在于为将来服务。
运用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的运用,即特殊迁移;另一种是普遍的运用,即普遍迁移。
基础教育更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部原理和根本态度,更
重视在最为广泛的情况下发生迁移,即普遍迁移
第一,学生获得的依然是“他人的写作内容”。
第二,学生掌握的是僵死的“标签化”知识。
第三,学生再一次接受了“生冷的写作指令”。
正确做法
首先,发现例文故事中的“变化”结构。
其次,提取例文故事中的“变化”结构。
最后,鼓励迁移例文故事中的“变化”结构。
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选择不同。学生带着生活中的感受、经历,带着内容来写作,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居于上位的指导,引导其将内容转化为文字。
15
拯救作文“创意枯死症”,你可以这样组织“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又被称为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Osborn)于1939年首次提出。
使用“头脑风暴”法,能让学生写出有意思的作文,拯救“创意枯死症”。
在使用这个方法前,必须确定一个话题,即要讨论什么,要解决什么,要关注什么。讨论开始前,还要有一个“君子协定”,这是确保创意产生的根本。“君子协定”大致包括以下三条。
第一,一直说下去,不要评论。
第二,随便说说,越多越好。
第三,没有专利,只有共享。
使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写作,还有三个注意事项。
其一,这是写作课,不是游戏课。
其二,时间长短决定创意品质。时间怎么分配没有规定,但有原
则,那就是要有利于写作,确保写作质量。
会议应限制在30-45分钟之内。在写作课上使用“头脑风暴”法,我们必须与学生约定好发言时间。
其三,合理安排,才能确保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