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回家,见祖母因生病吃不下饭,身体虚弱又消瘦,心里很不是滋味。
可自己也只是心里难受而已,祖母经历的艰辛我又怎能体会得到呢!年轻时食不果腹,衣不暖身,到了晚年还要遭受病痛的折磨。然而,于此,却听不到她有半点怨言,倒是常听她叨念着,现在政策好,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种好日子。
前几天跟朋友说,在农村老一辈人的日子还是太苦了。没病没灾还好,若是生活有什么变故,他们可能就要忍受莫大的痛楚。朋友说,与以前相比现在已经很好了。
是的,已经很好了,但是还远远不够好!
2
晚上抄写李密的《陈情表》,又想起了上学时背诵这篇古文的情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些当时特别爱诵读的句子,今天却是眼含泪水默念。
古人以孝治天下,有其深厚的伦理道德根基。《论语学而》中,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从孝悌是人之根本的角度,解释了以孝安邦的道理。
可是,我不喜欢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升到某种冠冕堂皇的高度,而是宁愿相信这些感情是琐碎又细腻的,甚至是自私而自利的。做到老吾老,的确难能可贵。所以,每当我听到某个满怀梦想与激情的青年说要如何如何为他人奉献时,我心里却深深地祈盼,他们提到的“他人”首先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若是连至亲之人都不爱,其他一切标榜得再伟大,也是无比的渺小与可悲。
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的智慧总能让人对人生有真实而理智的感悟。可是,几年前的我真的不懂。于是,便有了自己今生永久的悔恨。
父亲离开时我不在身边。当时忙什么呢?只不过是守着自己的那一点点小虚荣,盲目而又一味地逃避,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近人情。
父亲算得上一个孝子,勤恳厚道,真正对祖母做到了孝与敬。“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亲对祖母的孝心,不仅仅做到了物质上的奉养,不仅仅“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而是在精神层面也给予她细致入微的关心。在外面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必定与祖母谈心聊天。谈话的内容我早已忘记,那种情景里透出的融洽氛围却让我一生难忘。
祖母爱喝茶。父亲给祖母买了把茶壶,几十年了 ,祖母一直使用。那天回家跟她聊天,问她,还喝茶吗?她说,不想喝了。我心里又涌上一阵酸楚悲伤。记得儿时,因为自己顽皮,把家中的一把茶壶盖打破了。我对哥哥姐姐说,不准告诉祖母。而父亲不仅孝顺,而且心灵手巧,石雕、打铁、建筑都有涉猎,可谓能工巧匠。他没费多大劲,就把茶壶盖修好了,也是使用至今。
4
古时远离家乡亲人的游子,无不对故乡怀着深厚的眷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怎样的一种挂念!“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又是何等的矛盾与纠结!通讯的不便,让那些游子忍受着思乡之情的困扰。
尽管思乡心切,他们却有一种不忘故乡亲人的情怀。怎样才算不忘?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身处异乡,内心却装着家人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想想是否违背了自己的初心,有没有背离家人的期望,始终胸怀“一片冰心”,保持高尚的节操,这应当也算是一种孝。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对孝的一种拓展与延伸。
5
我说,祖母的生活还不够好,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精彩她都还未享受到。年轻的我们,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感受文化知识的无穷魅力;有时间畅游祖国大地,感受大好山河的壮丽。可当我们满怀豪情地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时,不应忘了自己哪里来的资本。当感念着诗和远方时,更应感叹老一辈人的困苦与艰辛。
若是你也身处异乡,不管是为了梦想,还是为了生计,都应常回家看看,因为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的各方面条件都已经十分便利,更因为有些事情错过了就不会再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