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抹夕阳照在高加林的身上,他抬头望去,这遍地的金黄,也许是他人生新的开端,只是有些东西,失去了,便再也回不来了。
概述
在高中班级中颇有文采的高加林,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还是在老家,谋了个民办教师的职位。不兴劳作,又合本性,对于高加林来说,这样的生活还是有盼头的。不曾想,被大队书记的儿子,一个没什么能力的人给顶替了。他只能回到家里,做一个农民。但他不甘的内心,注定他不会安稳的呆在土地上。他先是在家休息个把月,然后想着不被人笑话,又出去拼命的劳作,把手都磨出血了,连别人的劝也不听了。
就在这个时候,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这个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美丽大方的农村女孩在这个时候站在他身旁,安慰他,鼓励他。她喜欢这个有文化的男人,而这个男人,在这个时候需要她。于是,他们在一起了,还没有结婚就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了。但是。始终向往城市的高加林,抓住了机会,他回到了县城。
在县城里,他如鱼得水。县城记者的名声,做的是让县城人民都耳熟能详。这个散发着不一样魅力的男人吸引了高亚萍,这个高加林的高中同学,同样爱好文学。就算有一个谈了数年的男友,高亚萍还是毅然决然的爱上了高加林。在高亚萍的鼓动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了,高亚萍和她男友分手了。
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当上县城记者的事情被揭发了,他灰溜溜的回去了。高亚萍喜欢的是在城市里混得风生水起的高加林,而不是那个回到土地上的高加林,所以高加林和高亚萍也结束了恋爱关系。另一边,刘巧珍回到了农村,接受了土地的求婚,已嫁为人妇。直到此刻,年轻的高加林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当才情配不上品德,他的才情,又是否能发出光芒呢?
爱情
淳朴的爱情,没有多么复杂的人际关系。主要围绕在高加林生活的两个女人-农村的刘巧珍和城市的高亚萍。当他在城市里和高亚萍相处时,他又何尝不是城市里的刘巧珍。而农村的刘巧珍正是被城市的高加林所抛弃,那么,当高加林的身份从城市变成了农村,那他不就是农村里的刘巧珍。此时,作为城市里的高加林-高亚萍,抛弃一个农村的刘巧珍-高加林,那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所以,当高加林作出要和刘巧珍分手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只是读者的心在于,重新发现真爱的高加林,又能否还来不及去得到刘巧珍的心呢?路遥老先生告诉了我们:不好意思,她嫁人了。身为读者的我,看到这么落魄的主人公,难免觉得有点可悲。幻想着,如果高加林和刘巧珍结婚了,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幸福下去呢?
我个人认为是不能的。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浓烈的,两者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不平等的。他们没有相同的知识背景,结婚之后,更多的琐事会考验他们彼此之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算刘巧珍一再的退让,高加林还是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了。爱情越来越淡,生活却越来越累,年轻的高加林和刘巧珍迟早会达到难以为继的地步。
这样的结局,对于刘巧珍来说,是好的。一时的失意换来的是一身的幸福。说到这里,千古难题:嫁个你喜欢的男人还是嫁个喜欢你的男人呢。
农村
得意时他人远之,失意时他人近时。这是农村人自古以来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一种心态。他们同情弱小的同时,也隐含着对自己一生的同情;他们畏惧强大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套上无法强大的枷锁。
他们有错吗?没有。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种好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辈子,想必就是他们的心愿。比如高加林的父母,在高加林的教师被代替后,还劝导高加林见到书记家的人要更加的谦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实巴交的农民知道自己斗不过书记,他不想惹是生非,他想高加林能够平平安安就好。
当有人辱骂他的儿子时,管他是书记还是首富,他挥拳而去。这说明了,有些东西,终究要比自己活着更加重要。对于高加林他爹来说,是高加林。而对于高加林来说,也许是在城市里的自由飞翔吧。
选择
当你的人生面临刘巧珍和高亚萍时,你会选择谁?
当你遇到一个走后门得到的岗位时,你会选择接受还是拒绝?
而当你面对世道不公,面对自己的精神需求无法满足时,你是会选择忍气吞声,还是锐意进取呢?
有人说,每个人的人生有所不同,就是因为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不同。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选择了高亚萍,选择了接受岗位,同样也选择锐意进取。他的选择,在事后看来,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谁知道,他若选择刘巧珍,他会不会幸福;他若选择拒绝,他会不会更痛苦;他若选择忍气吞声,那他还是高加林吗?
他是高加林,那是他的选择,这没有对错。这只是在提示着我,所有的选择最好是出自本心,而不是一时的痛快。
结语
没有人的人生,是不需要走过崎岖的山路,只有走过了,你走的每一步,才能更加的踏实。重要的是,当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妨停下来。你所选择的速度越快,你人生后悔的机会就越多。因为,前进的方向,始终要比努力的程度,来的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