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隋唐英雄传》,在那么多英雄好汉云集之处,我最爱的是那么身材魁梧,心宽体胖的陈咬金。乱世之中,依然能够轻轻松松用它的话语给人们带来乐趣,他自身的表达值得我学习。
陈咬金永远带着他的“三板斧”,遇到困难就披荆斩棘。“三板斧”为他斩断了许多困难。日本作家渡边龙太在他的《即兴表达》教我们用到了即兴表达的“三板斧”砍断冷场、呆板和不会聊天。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彰显自我的时代,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口语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昨天在得到上听吴军博士的课,吴军博士谈论到,我们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不足,因为科技的发展,微信等聊天工具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话不用靠嘴巴说,只需要手指按动键盘,就可以传达。这就会造成一个现象: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淡薄。
第一斧 会“唱”更要会“和”
书中写到“大多数不会说话的人都是外行演说家。他们当中有一大半人喜欢对别人的发言评头论足,在说话时喜欢做逗哏,总想以唱取胜。实际上,在当今社会,擅长唱的人很多,而会巧妙地和的人却供给不足。”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跟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学会倾听”一样的道理。
会表达的人,关注的是面前的那个人,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稿子或者祝关心自己想要说的话。比如,你的闺蜜如果失恋了,跑过来跟你倾诉:“我失恋了,真的好伤心呀。”而你却好奇闺蜜为什么会失恋,对失恋的原因追根到底,那么,这次的倾述交流就是失败的。因为你并没有让你的闺蜜轻松下来,反而再次让她陷入失恋的痛苦。这种情况,我们要做的其实不多,只需要认真听完闺蜜的倾述。简单地附和几句就可以。
对比起你的话,面前这个与你交流的人更重要。我们要照顾面前这个与你交流的人的状态。
第一斧 别人觉得有趣才是真的有趣
会表达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别人觉得有趣才是有趣,而不是陷入自嗨,自己觉得有趣,认为大家都会觉得有趣。我们在表达的时候要正确定位自己。
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幽默大王”,全班人都很害怕他上台演讲,因为每到这个时候,他总是有本事只把自己逗笑,而台下的观众只能在他的笑声中坚持着听完他的演讲。我们上台表演,就不再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了,而是与他人的交流,那么他人也是我们表达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他人的反应,是你演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表达效果做一个预期,等表达结束,再反思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在哪里,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我突然想到,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可能讲得津津有味,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课后批改孩子们的作业就会发现怎么我讲的都没有做对呀。后来我反思,才发现,上课的时候,我只顾自己讲,自己觉得有趣,而忽略了孩子们,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觉得有趣,这节课才是真的有效果。
第三斧 不要在乎失败
书中写到:“学会表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用几天的时间就升级为说话的人,时不时的失败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你深切体会到这样做的失败,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在我们遇到尴尬场面的时候,会表达的人会将冷场变成爆场。不会表达的人会让场一直冷下去。而我们一旦遭遇一次冷场,弄不好一整天都会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所以我们要有应变能力,学会转场。
有一次我们县城举行了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来自各个学校的青年教师同台比拼,高手如云,大家的课上得都很好。但是这种好是雷同的好,找不到亮点,也找不到特色。相反,学生的反应比老师的演技更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印象深刻。
课堂上经常出现意料不到的问题,很多老师措手不及,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有一个老师令我印象深刻。
那位老师讲授的是一年级的课文,面对的也是一年级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配合得很好,气氛活跃,上完课了,老师也开心地说:“同学们,下课!很高兴我们共度了一节愉快的课程,你们呢?”老师原以为孩子们也会热情地回应,没想到全班鸦雀无声,没人理会,要知道,后面坐着一排评委呢?当时气氛凝固起来,不一会,那个老师就说:“我知道你们也很开心,只是找不到语言表达,那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吧!”比赛结果出来了,那个老师果然获得一等奖。
在《即兴表达》这本书中,作者通过7个即兴表达技巧,10个构建低层即兴思维,10个交流技巧,11种措辞方法,7种应变能力教我们怎么成为那个万里挑一的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