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审判了自己

      上一篇我们找到了情绪习惯养成的原因,是来自于我们童年时期“适应性儿童”状态,这种状态是属于“儿童的自我状态”,主要来源于孩子本身。但是影响我们情绪习惯的不只是这一种状态,还有一种,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它叫做“父母自我状态”。

      从我们出生,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所以,“父母状态”,在书中的解释是“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批判标准,让我们借此批判是非对错。”这种状态被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挑剔型,一种是审判型。

      在孩子时的我们,总是会做一些在父母看来是不对的事情,于是就会受到他们的批评和指责,甚至是惩罚。这些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方式。遇到同样糟糕的事情,我们也会学着他们的样子去指责和批评。如果只是这样,那它对于我们的情绪影响并不是很大。可是在“父母状态”中的审判型,它不仅会让我们学会去评判事物和他人,也会让我们在无意识间去审判了自己

      而做出自我审判的我们,被作者称为“共谋”者。当我们面对外界的批评和指责时,会“偷偷地或无意识的配合别人”,会批判和惩罚自己,这时,我们自己和批评者就在无意间达成了“共识”。可这样的情绪并不是有助于我们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让我们的行为和内心的真实想法背道而驰。或许你的内疚和不自信也正因如此。如果当孩子时的你,面对父母的指责和挑剔,你选择的是接受和忍耐,并没有去争取进一步的解释,到如今也是。那么恭喜你,你就是那个从未改变过的“共谋”者。

      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改变,但在我们选择变化之前,还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剖析自己。假设一件棘手的事情,通过心理学中“正念”的方式客观地看待、分析,抛开自己一贯的处理方式,只选择最应该的解决方法。记住,当你越有抵抗情绪,就越靠近真相。

      “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但它最有可能将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勇气和决心,这是一条艰辛之路。”这一句,也是作者想要对我们的忠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