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20余公里外,有一座皖北小山村,名沈峪。
村子不算太大,坐落在山脚下,虽名沈峪,却没有一户人家姓沈的。
为何?说来话长。
据传和明代巨富沈万三有关。
元朝时万三祖辈路经此地,见山水清秀,峪中一个簸箕状山坳有聚财之势,遂在此定居。瓜瓞绵绵,形成村落,名沈家峪。
元末万三随父去江南周庄经商,成巨富,并请村中后生帮忙打理家产。
明初朱皇帝重修南京城,指派万三出资出力。完工后恐沈家“富可敌国”,威胁政权,借故除掉了万三及其族人。
村里老少人等为避祸全部外逃他乡,改名换姓求生存。沈家峪成了一座空村。
后来,有外地逃难的乡民在此村定居,感念沈氏之恩,一直保留村名,清代改为沈峪。
传说仅仅是传说,无据可考,权且当故事一听罢了。
这样一个小村,因周围多山,且有传说刘邦曾经藏身其中的皇藏峪景区,天门寺景区,近年来被彭城人所熟知。
众山均不太高,山势大部分比较平缓,少部分略有点陡峭,有些区域植被茂盛,草木参天,如皇藏峪、天门寺景区。有些区域却很少有树木,更多的是从山脚蔓延到山顶的大片茅草。这草秋季枯萎后颜色略微有点棕红色,当地人俗称红草。
平缓的山势和山间大片大片的红草,给众多户外爱好者提供了绝好的徒步登山的活动场所。加之离城比较近,经常有团队来此拉练。
半月前我们团队就计划了这次活动,因为天气、时间等原因直到15日方才成行。
我是第一次来沈峪,而且是第一次在雪后徒步登山,满满的新鲜感。(应该还有其他人也和我一样吧)。
村里正着力发展休闲观光业,村委书记亲自接待我们一行,一路陪同聊天,直到我们登上第一个山坡,淳朴的书记方才下山去了。
几天前下过一场不算太大的雪,山坡阳面的雪已经化完了,阴面还残留不少雪。踩着残雪和枯草向上走,基本不太滑。时而走阳坡,时而走阴坡;时而在山腰,时而在山脊。走走停停,边走边拍,边拍边聊,好不自在!
成年人玩起来真不得了,想象力爆棚,极尽各自之能事,要多嗨皮有多嗨皮!
心态如少年,行动如青年,脸上深深浅浅的沟回、发间星星点点的银丝,昭示着已经有半把或一把年纪了。
那有何妨?
聊发少年狂,天高地阔任尔行!
我欲乘风归去,试与天公比高!
借我双飞翼,敢上九天摘星!
下得山来,遇见一片半坡上的桃林,脑补一下春三月桃花朵朵开的盛况,相约明年春天桃花林里桃花宴!
再往下走,路边有几位创作油画的老师和学生,看他们的作品,每个人呈现出来的色彩风格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都充满了温暖和明媚的暖色调。
我更喜欢第一幅画,清新明快活泼,恰似我们一路走来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