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这天,留下这个任务的这一天,刚好是我奶奶去世的两周年。
但是作为孙女,因为那些莫名其妙的条条框框,我是没有资格去坟前烧纸的。在疫情最严重的那一年,我被封控在了亲戚小孩嘴里常说的“我有个姐姐在外地”这样的“外地”里,未能见到我奶奶最后一面。老家也没有任何一个亲戚告诉我应该做些什么,仿佛家里的悲伤与我无关。
在中国,一年之中只有四个时节是可以进行祭祀的,它分别是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奶奶去世之后,从此我的世界就多了这几个节日。在这个时节的前两周,要买好要用的东西,我觉得元宝和金条是一定要自己亲手折出来才算数,然后在节日临近三到七天之内,我会找一个最大最显眼的十字路口,避开创文的社区志愿者,开始独属于我的祭祀仪式。
今年2月份的时候,我们丽人店入职了一位做饭阿姨,巧合的是,她的名字和我奶奶一模一样,我见到她的第一眼,甚至有些恍惚。
因为工作,我常常赶不上在店里餐厅吃午饭。那时候阿姨才刚入职不久,做饭的量掌握的不是很好,等我再去的时候就只剩下白白的大米饭了。阿姨看我干嚼米饭,对我说:“你等一等,我给你炒个菜,还剩两个柿子,我给你做个西红柿炒鸡蛋吧。”还没等我客套的拒绝,她已经把菜洗好切完下锅了。等那盘西红柿炒鸡蛋端出来,我觉得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它让我想起了那些无数次由于我的贪玩没赶上家里的晚饭,我奶奶给我做的那盘热乎乎的西红柿炒鸡蛋,这是我来到和兴韵吃的最难过的一顿饭。
我想,人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是非常容易对号入座的。就好像,明明这个阿姨只是和我奶奶的名字相同,明明这盘菜的味道也许和奶奶做的并不一样,我依旧会觉得这是不是冥冥之中,奶奶换了一种形式能够继续关心我。然而,让我真正伤心落泪的,不仅仅是这一盘菜,是我许久都未能感受到家人对我的这种关爱,如今我在和兴韵找到了,我想这就是我与和兴韵的缘分。
我曾经读过一本书:《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下门店工作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到各个门店蹭饭,甚至有的时候我会特意算好时间赶着饭点儿去,但当工作处理完成,也不是每一次都会特别幸运的赶上吃饭。每个店的阿姨做菜口味都不同,每个店的阿姨都来自天南海北,但是当我到每个店,阿姨们都会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潘儿,你吃没吃饭?”即便我远在他乡不曾感受到家人的关爱,也有人一直都在默默关心我。
其实我一直都非常享受和珍惜我与和兴韵这个家庭的温情。就在上个月,丽人店那位和我奶奶名字相同阿姨由于自身原因离职了,她和丈夫回了老家。但是没关系,因为我知道,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陪伴我,和兴韵的每一个人,都是我最珍惜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