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篇章说到我们不要“被困在当下”,要“活在未来”,那么,“活在未来”最朴素的方法是什么呢?
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如何判定方法是否正确?如何判断事情是否正确?只靠一样东西:逻辑。
很多人说自己的逻辑很差,原因在于没有挣扎过。在生活中,有很多简单的正确逻辑,只要遵循它们,就能获得好的结果。然而,即便是这些简单的正确逻辑,也需要我们“耗费大量甚至看起来过分的力气”才能真正搞明白,并真正有体会。
1.你有贵人相助吗?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贵人相助,而大多数人却不行?仅仅是运气使然吗?即便有运气的成分,就连“意外的好运”(serendipity)都有可能被创造出来。
你现在能否尽量有根据地预测一下:
(1)你将来会不会频繁地遇到遇到贵人并获得帮助?
(2)你的判断根据是什么?
李笑来举了一个他父母地故事:上世纪八十年初起,父亲还在为没钱去北京“落实政策”犹豫不决时,母亲便卖了房,带着孩子住在单位宿舍,给父亲买了新衣服,把钱交给父亲,并对他说:“咱不是去诉苦的,咱是去讨个公平的,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儿不罗嗦。”后来,父亲成为海林县第一个成功“落实政策”的人,也是后来所有成功“落实政策”的人里办理速度最快的那个。父亲后来说,在北京,其他人都是用自己的悲惨经历去感动工作组成员。他没有,但整个过程非常顺利,而且一路上遇到很多贵人。母亲说:“自己首先得是个贵人,才能遇到贵人,甚至更多贵人。”
同样的道理:你不优秀,就没有优秀的社交。
回到前面说的预测,其实,有一个特别简单且特别安全的预测未来的策略:
如果某个道理客观上确实是正确大的,过去它是成立的,现在它也是成立的,那么,若不出极大意外,将来它还是成立的。
例如,“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得多。
那些越是朴素的道理,就越是永恒。把它们研究透,你就相当于在瞬间穿越到未来,因为那些道理在未来依然成立。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来混得,迟早要还”等。再比如,小时候古文中卖油翁说“无它,唯手熟尔”与今天的“精进原理”“一万小时定理”本质上没有区别。有些人从未重视过这些朴素的道理,不重视的原因,无非是从未想过自己需要预测未来而已。
2.一些关于“贵人”的原则
乐观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人的贵人;
贵人更容易遇到贵人;
能帮助他人进步的才是真正的贵人;
优秀的人、值得尊敬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乐于分享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不给他人制造负担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不耻于求助的人更容易获得帮助;
求助的时候不宜仅用金钱作为回报;帮助他人的时候不宜收取金钱回报;
贵人不一定是牛人。牛人常常只不过是自顾自地牛。贵人不一样,他们常常“以和为贵”,更懂得“读贵贵,不如众贵贵”;
在很多时候,某个人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大量得人希望看到他成功。反过来,若有大量的人不愿意看到某个人成功,那么此人将很难获得所谓“贵人相助”;
正在做正确的事情的人,更容易获得贵人的帮助。所谓“得道多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活在未来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因为别人能在他的身上看到未来。
……(有待用余生继续补充。)
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若能了解其中机理,就会在未来不断获得各式各样的意外好运——不一定是明天、明年,但在三五年内,一定会有体会。可惜,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连三五个月都等不及。绝大多数人就是没有“长远思考、耐心验证、小心总结提炼”的能力。
3.关于“求助”
许多人对“求助”有着极为深刻的误解,把求助当成一种低声下气、卑躬屈膝、胁肩谄笑的行为——那不是求助,那是乞讨。事实上,求助是一种交易,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隐蔽却意义巨大的交易。
贵人之所以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他已经看到(尽管并不确定)你的价值——要么能帮助他确立自己的价值,要么能让他看到未来的某种可能性。
这个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市场,每个人都生活在价值交换和价值群之中,所有的聪明人都会为自己做两件事:储备人际价值;到人际价值高的地方“扎堆儿”——这些事每个人的本能。从这个角度来看,求助根本不是“讨好”的艺术,而是“正确展示自我价值”的艺术。
再进一步,你可以想想:如何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能够吸引贵人的个体?换个说法,这不仅是善于求助,甚至是“自动吸引各种各样的帮助”——这是财富自由之路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