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遵循道的法则做事的人,微、妙、玄、通。虽然这几个字合起来大家也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分开看,还是可以还原更多细节,所以我稍微下钻一下。
微,甲骨文是人用梳子梳头,并没有左边的双立人。古人都是长发,大家体会一下用梳子梳理长头发的感觉。头发丝又细又长,一根一根整理的话肯定忙不过来,但是梳子就可以把这么多细长的发丝整理得一丝不乱。老子引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妙,这个字变动不大,一直就是少女。为什么说妙龄少女?这个“妙”比“好”又多了一层含义,说的是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嫌多,少一分则嫌少,大家体会这个意思。
玄,之前讲过,悬挂起来还未染色的丝,就是千丝万缕,虽然千头万绪,但却并不纠缠,似乎有一定的规律,未来也拥有无限可能。这是老子特别喜欢的一个字,也是特别形象的一个比喻。
通,很重要,这个字之前没讲过,他从甲骨文开始字义就没有什么大变化,这里就是贯通之意。为什么说这个字重要?因为如果不能贯通,微、妙、玄就都没有用。贯通什么呢?首先,自己的思想要贯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洽,也就是不能自相矛盾。能做到这个已经很难了吧?看看你周围的人里面,有几个是“通”的?是不是说话都经常前后不一?思想通了就是通了吗?远远不是。思想贯通只是基础,下一步是把思想和行动贯通起来,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还不只是学以致用那么简单,而是说你不去球场打比赛,不管你看多少教学材料,也绝无可能学会打篮球。既然不能先知后行,那先行后知行吗?同样不可以,因为你连标准投篮姿势都不知道,怎么可能投得准呢?所以人家才说“知行合一”,哪个在前都不行,就是要交替着来,知了一点就去行,行了发现了一些细节,反过来再去迭代知。诗经早就说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之谓也!
那么知道了,会做了,就算是通了吗?虽然这已经可以让你出类拔萃了,但仍然不能叫通。你能说自己把做人研究通了吗?不能。但是人家孔子就能,叫做“随其所欲不逾矩”。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他已经把所有“矩”固化进了自己的潜意识。好像骑自行车,因为路况千变万化,你永远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穷尽出来、讲清楚。但是,你骑多了之后,是不是所有情况都可以应付了?怎么拐弯、怎么刹车、怎么超车,这些用想吗?你甚至想做错都很难吧?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做人虽然更难,但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只是过程更长,孔子自述,到了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其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做到了微妙玄通,人家就是绝顶高手,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玩家来说,已经深不可测了。这一点,下象棋的人应该最有体会。遇到一个人,跟你下的有来有回,胜负个半,谁也不服谁,这个人你就知道跟你的水平差不多。又遇到一个人,你觉得他走的每一步棋都是好棋,自己怎么都赢不了他,感叹自己怎么就想不到这种妙招呢?这个人就是高手。而当你遇到一个人,他走的大多棋,你都看不出来什么意思,甚至觉得都是臭棋、废棋,可最后自己就是莫名其妙的输了。虽然输了,但是心里还不服气,觉得这人的棋下的也很一般呀,那么多废棋,自己好好下应该可赢的呀。这个人,很可能就是绝顶高手。
下棋拼算力,你能算三步,人家算四步,人家就赢了,你会佩服他,因为你还勉强能看得懂。但是真要是有人能算五步甚至六步,人家赢了,你反而觉得他是侥幸,因为你根本看不懂人家的棋。本来是招好棋,在你看来就是招废棋,因为三步以内,他确实就是废棋,要到五步的时候他才有用。而真的到了他发挥作用的时候,你肯定不敢相信这是人家刻意布局的棋子,还以为是撞大运、蒙上的。所以,跟这些人下棋,你连输都不知道是怎么输的,这就叫深不可识。
既然都深不可识了,就还是只能用比喻给你讲。
这些人像大象一样谨慎,做事就像冬天河面还没有冻结实的时候过河;像猴子一样警惕,仿佛畏惧周围的危险;恭敬的样子像是做客人;坦然的样子像冰凌悄然融化;淳朴的样子像未经雕琢的木料;宽广的样子像深谷;看不透的样子仿佛浑浊的水。
排比修辞的特点就是,你不用逐条都理解,只要理解了其中任意一条,其他的也就都可以理解了,剩下那些只不过是在给你加深印象。
总之,这种人就是这样,大概就是孔子学生形容孔子的“温良恭俭让”。
你去日常生活中找找,类似的人其实也有。篮球高手,从来都是一个动作摆脱,然后得分,从来不耍花活,你甚至会误会他是不是就会这一个动作?羽毛球高手,就在场地上溜达着走,你就是得不了分,你甚至会误会他是不是身体素质很差?乒乓球高手,就是一拍拍的标准动作,不慌不忙,你就是打不死人家,你甚至会怀疑人家是不是个只练过基本功的初学者?这些高手还都非常谦虚,不把自己这点本事当回事,对谁都客客气气的。反而是那些半吊子,喜欢打嘴炮,穷显摆,对不对?
学习也是一个道理,参加奥赛的绝对没人会说自己数学有多牛。因为人家见识过牛人,知道自己不比别人强多少,有点成绩也不算什么。反而是那些偶尔考试得了个满分的,喜欢四处炫耀,因为确实难得嘛。
职场中还是这个道理,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不会夸夸其谈、大包大揽,把事情做成了就做成了,不居功;事情做不成,自己静下来想解决办法,不甩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从来不抱怨,整天笑呵呵。反而是那些一无是处的人,成天愁眉苦脸,抱怨爹妈无能、抱怨社会不公、抱怨中国内卷。脑子里只想着摸鱼,越摸鱼心越虚,看人家努力,就骂人家是“奋斗x”,领导分配工作,就骂人家“资本家”,仿佛身边全是坏人,想方设法迫害他。
如果是你选择合作伙伴,你会选哪种人?
当然是那种既可以安静下来澄清浊水,又可以活泼泼的让死水焕发生机的人了。
这就不是排比了,静和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缺一不可。老子估计就是怕有人理解歪了,所以才把“动之徐生”加了进来。加进来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告诉那些只谈“清净无为”的人,我说的可不是你那个意思,你们别瞎给我解释。我可没只说要“清”,我说的是既要“清”还要“生”,“后其身”是为了“身先”,“无为”是为了“无不为”。
古代有一种人叫做“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你以为古代人迂腐可笑?现在这种人也比比皆是,只不过他们倒不会“一死报君王”了,这不知道算不算进步。古时候这种人虽然没用,好歹有点气节,现在气节也没了,他们就是彻头彻尾的废物。
这种人在职场中就是“摇头党”,甭管什么项目、什么方案,问他们意见,永远都是摇头说不。看起来一本正经、坚持原则,是不是很“清”?但是他们从来不给建议,你认为这个不行,倒是说说怎么才行啊?就是不说,因为他们很清楚挑毛病有多容易,说出来就是别人的靶子,说多错多,所以他们只提反对,永远不给建议,这样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人在公司里面留不得,他不只祸害一两个人、一两个项目,他反对所有项目。而一旦有项目失败,他就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说“你看我早就说了不行吧?”可不是嘛,你个个都说不行,那些行了的你就不提了嘛。
他们也想到了这一点,万一项目行了打脸怎么办?所以不但挑毛病,而且要拖后腿、使绊子,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的把事情搅黄。
你别看做成一件事很难,但是想让一件事做不成可容易。哪怕这件事还没有结论,中间碰到一点小挫折,这些人就又跳出来了,极尽夸张之能事,一个小问题能被他们说的像天塌了一样。这样内忧外患,能把事情做成,可就真见了鬼了。
如此什么都不做,倒是清静了,可变成了一潭死水,百无一用。“摇头党”一心想的就是保住自己的“不坏金身”,千万别做事也别犯错,这种心理就叫做“欲盈”。
怎么才能避免一潭死水?老子说的是“不欲盈”。
什么意思?
老子又告诉我们要得过且过、浑浑噩噩了吗?我想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他根本不用说,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比他说的做得更好、更到位了。甚至有人开始工作的那一天就已经是养老状态了,二十岁和六十岁绝不会有两样,唯独多吃了四十年粮食。
盈这个概念,你必须拿一个目标比着看才知道。例如一个杯子水满了,那就是杯子盈;一个池子水满了,那就是池子盈。如果你拿一杯水倒进池子里,池子会盈吗?
所以,老子所说的“不欲盈”,是让你把杯子换成池子、把池子换成湖、把湖换成海、把海换成天地、把天地换成道,这样你才不会盈,这才是“不欲盈”的方法。每把目标放的远一些,离盈就会远一些,而当你把“道”作为目标的时候,你就真的达到了“不盈”的状态。
或者说,你不应该有一个目标,“道”也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方向,方向上没有终点,你可以肆意驰骋,在死之前,看看自己可以跑多远。
有了这个方向,你就不会想着保持,因为那是杯水车薪。你只能不断的探索,在各个领域追求极致。
你也就不怕犯错,不怕否定自己,追求“道”的人怎么会在乎自己过去是对是错呢?真的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改了,就更接近于道一些,高兴还来不及吧?这就叫“闻过则喜”,也就是老子所说“蔽而新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