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浩侄7时许即去上班,今天我就自由行动,独来独往了。
我决定去游泰州老街,慢慢的体验普通市民的生活。早餐后,乘11线公交车往老城区,下了车,跨过马路,通过头一道门时,抬头看见书有“大道无边”四字的横匾,颇耐人寻味。
是呀,这个世界真是好。社会环境如此祥和,宽松,只要你勤力,多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精神的,物质的财富,这人的前途将无可限量,人生的道路真的会愈走愈宽,哪里有边?
我这样的想着,已经步入凤城河流域旁边的泰州老街。沿着老街的石板路,一路的看过去,光那些老店铺的牌匾,就令人惊叹泰州人的文化底蕴,竟是如此的深厚!
光浏览一下那些商铺的牌匾,就深感祖国悠久而价值观念鲜明的文字,在此得到了恰当的应用,充溢着人文精神。
匠心、海陵春、梅兰春、古月楼、小城人家、凤城人家、老街藤艺社、天然织物坊、戏曲第二邨、里下河客栈、巷子口小吃铺……凡此种种,甚为醒目,回味无穷。
走尽一条小街,转向曲尺型的半截街道,突现一石阶场地,颇为宽阔,眼光一扫,左侧为一戏台,台下有一乘花轿,右手侧是一座青砖瓦舍,高而宽畅,画梁雕栋,诸般人物,鸟兽虫鱼,无不刻得神态自若,栩栩如生。
正对面呢,只见一池清水,浮一画舫。画舫南侧,有一水车。细瞧之,装饰品而已,并无实用,大煞风景。唯木架上高悬的一面大铜锣,那直径足足一米有余。令人惊异天底下竟有这么大的铜锣。轻击有声,若是重击,其声必定震天动地。泰州人的手艺,泰州人的工匠精神,令人佩服!
转过一条小巷,往东,花半价费20元买了一张门票,转身西进桃园。满园桃树,据说有116种,5000多株。桃花点点,倒也灿烂。游人如织,可笑的是,竟有4个宛若桃花般的青春女子,坐在桃树下玩牌,“我也是醉了”。
上浮香亭,登清风阁,见有苏轼、苏辙、秦观诸多名家吟咏桃花的诗词,被书写在墙壁,更有当地画家以桃花为描摹对象的画作,悬于清风格内,诗情画意,倒有些雅致。
从清风阁上下来,过拱桥,遇一年轻女子正在玩自拍。她将手机斜置于桥栏之上,面对手机,摆弄姿势,然后拿起手机细看,哎吔一声,闭唇皱眉,似不满意。
时当正午,游人已经散去。唯有两个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浮香亭内,默默地吃着包点。那女子一见我上桥,立即面带笑容,莺啼燕啭一般道:“阿叔,我从深圳来,你帮我拍几张照片好么?”
行!我说。便接过她的手机,根据她转动的姿势,调换角度为她拍了十余张照片。我将手机递给她,她认真浏览了一遍,笑容满面,对我说了一声谢谢,便持伞向东,款款而去。
我转身参观了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旧居。门两侧的立柱上,书有一副联语:
桃花扇底风流千古;
望海楼东春色满园。
走进里面参观,见多个玻璃专柜,摆放了些《桃花扇》的剧本,还有二、三、四卷《孔尚任文集》,偏偏缺第一卷。我正觉遗憾间,见墙上书有候方域赠李香君的定情诗,顿时来了兴趣:
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御富平车。
清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从桃园出来,我默默地想,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过几多烩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佳文章!我写几篇散文随笔,发发简书,不过是文海中屈指可数的几粒汉字而已,算得了什么?只是有此兴趣,自娱自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