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扬州画派”?
说到扬州八怪我们要先大体了解一下“扬州画派”。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中唐诗人徐凝《忆扬州》中的一句,意思就是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可这无赖的扬州竟然占去了两分,赞颂扬州的繁华。
在清代康乾之际,扬州以经济繁荣而著称,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商业兴隆、文化发达、这里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各地文人名流汇集于此。
由于封建社会存在重儒轻商的观念,“士、兵、农、工、商”,再有钱地位还就是最低的。那些个大富豪为了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纷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所以经常性的进行文化投资,当时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有点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几个大贵族资助艺术家的行为。建造园林馆阁,聘请著名画家,搜罗古董字画,附庸风雅。这些文化上的投资,客观的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兴盛,使扬州成为了文化艺术中心。
“海内文士,半在扬州。”可见扬州当时的影响力。
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城稍具名气的画家有100多人,而这些画家所画之风便是“扬州画派”。“扬州八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估计。“扬州八怪”具体指哪八位画家,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郑燮(郑板桥)、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因为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许多的画家。据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的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100多人,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有8个怪人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八怪”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大多相似,仕途不得志,寄情于字画,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而“八怪”之所以叫八怪,他们和主流的学院派不同,他们师法徐渭(青藤老祖)、朱耷(八大山人)、石涛,善用水墨写意技法,创新有个性,作品讲究传达真情实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新发展。
八怪头号形象代言人——郑板桥
金农是“八怪”之首,虽然他50多岁才开始学习,最爱画梅,他可是八怪之中最具文人气质的画家。但我们今天不聊他,聊一个八怪中最名声在外的——郑板桥。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称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他是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生也挺跌宕起伏。
毕竟能入“八怪”的都是些有个性的知识分子,性格乖张的话,哪还轮得到他们?
郑板桥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读书教书;2.扬州卖画;3.中举、中进士和宦游;4.作吏山东;5.再次扬州卖画。
郑板桥为人疏放不羁,不屑官场的溜须拍马,沆瀣一气,还为民请愿,自然就是被贬的命运。看来卖画才是他的宿命。
郑板桥有三绝,诗书画,画最突出。而他绘画题材其实挺单一的,兰、竹、菊,其中竹是最多也是最好的。
2011年的保利拍卖上,出现了大量的郑板桥作品,共24件,成交18件,成交率为75%,成交总额为1亿4千万左右。成交均价在55万一平尺左右。其中,《竹石兰蕙图》曾以4600万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他的拍卖最高纪录,成交价高达285万一平尺。之后便少有其作品出世。
成交价前五作品如下
NO.1 201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4600万RMB
《竹石兰蕙图》1756年作 纸本 186.5×96cm
NO.2 2011年秋季拍卖会:3795万RMB
《竹石图》1764年作 纸本 195×100.2cm
NO.3 2010年秋季拍卖会:3360万RMB
《双松兰竹图》纸本245×123.5cm
NO.4 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3220万RMB
《竹石图》1763年作 纸本 182×96.5cm
NO.5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3162.5万RMB
《七贤图》1762年作 纸本 193×114cm
字中有画,画中有字
郑板桥说过“三十年来画竹枝,日夜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时熟时。”郑板桥是青藤老人徐渭的头号迷弟,他说过最想做青藤的走狗,所以他的作品师从自然,有灵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郑板桥和之前的“竹林七贤”不同的是,他反对“避世”,支持“入世”精神,“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滋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充满思想性、创作性,并且有着战斗性,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在郑板桥的笔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在创作手法上,郑板桥对自己的要求是“胸有成竹”。他画竹从不遵从成局之法,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为“手中之竹”。
郑板桥除了画竹,他画的兰也特别有意思,用焦墨挥毫,以草书的中竖长撇法为之,脱尽时习,“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清朝诗人蒋士铨对他的兰和字评价是我认为最为贴切的,“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的字是他自己独创的,一看就特别有特色,中国的书法,真、草、隶、篆,向来分分明,他却隶书取一半(隶书又称八分书),真、草各取一分,篆半分,所以自称“六分半书”、“破格书”,后世誉称“板桥体”。字体势极具郑谷口隶书之架,欧阳询楷书之骨,黄庭坚行书之意,李斯小篆之格及怀素狂草之神。有种集武功之大成的感觉。
他最有名的四个字“难得糊涂”,也是被很多老板挂在墙上的。这四个字真的很妙,当时是他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感悟,是对世俗的一种憎恨,也是自己活下去的一种态度。
这四个字的出处流传有好几个版本,最为大家熟知且认可的是这样说的:郑板桥游历时借宿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但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便请郑板桥留下墨宝。郑板桥便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老人写了一段跋语,并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这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官员。便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世人感慨其哲理,视为人生境界之追求,“难得糊涂”也就越传越广了。
基友郑板桥?
大体了解了下郑板桥艺术造诣后,我们来小八卦一下。其实多数人不知道,郑板桥是个名副其实的双性恋,可男可女,他在《板桥自叙》中说“余好色,尤喜余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余桃”、“椒风弄儿”就是指狎玩男童。郑板桥晚年卖画,很大原因就是为了包养男倌。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又老又丑,小鲜肉就是为了钱,但他也自嘲,我就好这口么~
郑板桥71岁时,曾与时年48岁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过一次会晤。二人乘兴唱酬,甚为欢畅。酒至半酣,板桥说:“今日之衙门,动辄板子伺候,那板子偏又打在桃臀之上。若是姣好少年,岂不将美色全糟蹋了?我要能参与朝廷立法,一定将律例中的笞臀改为笞背,这才不辜负了上天生就的龙阳好色。”说白了就是舍不得年轻好看的少年屁股挨打,袁枚一听,立即产生“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认同感。两个老基友“一拍即合”,既成挚友。如此看来郑板桥是不是个很神奇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