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尊不能解释一切现象,但可以廓清人的很多动机和某些行为偏差。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
关于自尊的大量名言警句,都说明自尊对人之重要性。
《恰如其分的自尊》是一本专门用来说关于自尊的书。
我与此书的渊源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自樊登读书会的讲解。樊登说很多人都期待听这本书,因为往期很多讲解,都提到人要健康幸福,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什么是完整的自尊体系呢?这本书用一整本书来讲解这个问题。
隐约觉得我生命中抑郁症反复发作,每四年左右出现一次,这次出现时间较长,长达三四年,跟缺少自尊有很大关系。
记得高中时看到一句话,大概是说,人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维护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这句话深深击中了我,我是如此感到没有自尊,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提高自尊,让自己感觉有价值。
这十几年我的自尊水平跌宕起伏,最近几年处于很低水平。这次我想彻底治愈,用尽了各种方法,购买了很多专栏,甚至前所未有地、进行了大半年一对一心理咨询,听樊登对此书的解读也给了我很大帮助。
就是听了樊登的解读,我才认识到,我的抑郁症跟我的自尊出了问题,有莫大关系。
自尊心的三大支柱
这本书中说,关于自尊的一个最精要定义,是一个少年给的:自尊?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眼中的自己。
这种对自己的评判目光,对我们的心理平衡极为关键。
如果是评判积极的,我们就会感觉良好,行动高效,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如果评判是负面消极的,就会带来各种痛苦,影响我们日常生活。
对自己有信心,自我感觉不错、为自己感到骄傲,这些说法都是用来描述自尊的。
实际上,自尊是由三大成分构成:自信、自我观和自爱。三者的适当组合,才能让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爱
自爱是最重要的成分,自尊意味着自我评判,而自爱是完全无条件的。
尽管自己有缺陷不足,有挫折失败,但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们,我们值得爱和尊重。这种无条件的 自爱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表现好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经历挫折失败之后,重新站起来。当然,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还会感到痛苦和怀疑感,但自爱让人免于绝望。
自我观
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根据,这是自尊的第二大支柱。
人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价,认为自己有哪些潜力和不足,实际情况并不重要,主观性占绝对优势。
旁人很难观察,也不容易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自尊心很弱的人,让周围的人感到迷惑不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人所自认为那些缺点。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期待是积极的,它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人经受住挫折考验,达成最高目标。
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为他制定的发展目标。
有些孩子无意识肩负重任,替父母完成他们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被称之为“肩负重任的孩子”。
曾经成绩不好的父母,或渴望跳出农门的父母要求孩子考入名校。
这些目标也并没有错,但前提是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能力。
否则这将成为不可能的完成的任务,孩子会因无力达成父母的期待而十分痛苦。
无视孩子的疑虑和不安,将是他日后在自尊心方面极易受到打击。
这点我深有体会,高中时文理分科,理化生成绩我没一样突出的,只有数学成绩还好些,内心很想报文科。
父亲也没问问我想报什么,母亲对这是一窍不通,那时还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父亲还说,报文科的都是学习不好的、不聪明的、学不好理科才报的。
吓得我只在心里想想,不敢报文科,怕安上笨蛋的标签,也怕被人这样说。
后来堂妹报了文科,我十分佩服她的勇气,人家都不怕被人说报文科的是笨蛋,后悔自己没那勇气。
我们班有一个被班主任反复劝说报理科的女生,后来觉得成绩不理想选择复读时,竟然弃理转文。
我那一年也学的极郁闷,自尊水平跟这几年一样低,高考成绩当然很差差,只好复读。但缺乏人家那破斧沉舟、弃理转文的勇气,也不太相信自己文科的水平,怕白浪费学理那一年积攒的那么点基础了。
学理科也实在痛苦,所幸大学有文理兼收的专业,十分高兴,终于解脱理科了。
这几年工作后,因成绩不好,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又陷入那种低自尊抑郁的状态,跟父母冲突不断。
内心总是对他们愤懑不已,指责埋怨他们,没有给我无条件的爱,总是对我要求过高,却不给我想要的资源,光想让马儿跑,不想给马儿草。
父母也是非常生气,觉得姊妹三人,辛辛苦苦为我付出得最多,我却抱怨最多,太伤心了,也想不通是为什么。
妈妈最近竟然说,后悔让我报理科了,让我不懂道理,不懂孝道,当初应该学个文科,学学文化道德。这话我觉得我妈是说不出来的,肯定是听我父亲说过,她才这样说的。
往事不谏,来者不追,错误不可再持续,及时回头,当下开始,犹未为晚。
过去那种自我观,令我对他人产生依赖,不敢追随自己的内心,也不敢对自己负责,仅满足于追随他人。
常常委屈自己,曲从于他人,时间长了,终会产生愤懑。既不利于建立长期的理想人际关系,也很难建立和执行自己的计划。
自信
自尊的第三大支柱是自信,人们常常把自信与自尊混为一谈。
自信主要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言。有自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
观察一个人是否自信,并不困难,只要看他在出乎意料的新情况下,重要的场合里或是做事遇到困难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就能找到答案。
自信需要行动来维持和发展,平日里的小小成功,对于我们的心理平衡是必需的,就像食物和氧气对我们保持身体健康一样必不可少。
自信不足并不是一个不能克服的缺陷,但是那些自信不足的人经常会很拘谨,尤其表现在写信、打电话这种日常小事上。
自尊的平衡
自尊的三大支柱通常是相互依存的。自爱无疑会让人对自己有一种积极的评价,接着就会对自信产生积极的影响。
积极行动,对失败没有过度的担心,也不过度害怕别人的评判。
然而有些时候,在某些人身上,这三种东西彼此分离。
书上以消极的自我观为例,这样的人只是有表面的自信,一旦出现严重的阻碍或长期的问题,他的自尊就瓦解了。
我就是这样的啊,事情顺利的时候,我很自信,好像什么都能做成。
一旦出了问题,或是长期解决不了,我的自尊就瓦解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也做不好。
自尊的养分
每个人通过各种活动,主要想满足两大需求,这两大需求对于我们的自尊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感觉自己被爱(被欣赏、同情、受欢迎等),第二感觉自己有能力(表现好,有天赋,能干等)。
樊登讲,这第一条就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里面的,追求归属感,第二条就是价值感。
这两个是相通的,这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书,大师们讲到最后,都是相通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期待着双重需要的满足。
自尊不是一次塑造、一劳永逸的,它是我们人格当中不断变化的一部分,需要不断获得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