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举行的冬奥会上,除了天才少女谷爱凌,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把“一生悬命”当作座右铭的羽生结弦了,这个名字,承载着的是父亲对儿子殷切的期望,他希望儿子“能够像绷在弓上的弓弦一样,平静而充满斗志。”羽生结弦用他在花样滑冰上惊人的天赋和长足的努力交上了一份非常不错的答卷。面对无人挑战的4A,他一次一次地重摔在地,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爬起继续训练,任谁看了都会在心里暗想:如此优秀的人都这么努力,我更不能不努力了!
“今天也要努力呀!“经常成为我们为自己加油打气的口头禅,努力似乎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努力是否有效呢?。
努力正在被滥用
从小到大,不管我们在干什么,似乎都可以用“努力”这个词来激励自己,婴儿时期我们努力学说话,学生时期我们努力学习,工作以后我们努力工作,甚至我们没有做成某件事,我们都可能会用“没关系,至少我已经很努力了。”来进行自我安慰。
努力一词似乎就像我们的孪生兄弟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
努力的定义是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努力的反义词是懒惰和懈怠,懒惰是人的天性,而努力是为了对抗我们天性上的堕怠而发明的词。我们如果只谈努力二字,那么对努力的界定就会比较模糊了,比如我天天在公司加班,拼命做业绩,我当然可以说我已经很努力了,那有的人就说,我昨天在家躺了一天,今天辛勤工作了一天,我也是努力了一天。而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某些人在社会上能亮出的唯一底牌,一直叫嚷着自己有多努力的人,那大概率这个人是没有其他能力了。
努力的定义的模糊决定了它效果的无法定性,也决定了界定模糊的它会被滥用,消解了这个词的严肃性和稀缺性。
努力已经在贬值
管清友老师说过一段话:“贬值最大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的努力,这就是内卷。我们都听说过“内卷”这个词,努力的高级阶段就是内卷,教育界的内卷是什么, 一个人努力可以提高分数。所有人都努力,只能提高分数线。”工作后的内卷就是,同行业的所有人都努力,那就只能提高工作量,但工资可能并不会提高。
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快了各行各业发展的速度,也开发出了行业发展的新方式,我们这一代人被迅速更新的社会资讯引诱着、裹挟着、追赶着,不敢停下狂奔的脚步。在人人内卷的环境下,努力已经变成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涌起,各行各业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处其中的人的发展空间就非常大,“努力就能成功”这句话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就比现在可信得多。
而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各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各种创业风口吹来吹去,各种新兴职业蓬勃发展,如果只靠努力的话,已经没有我们父母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么容易出头了。所以我们在学业上内卷,越来越多的人考取研究生博士生,在工作上内卷,越来越多的人工作时长涨了又涨,在鸡娃上内卷,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早就进入了内卷的漩涡。
选择决定努力的上限
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举目四望,感觉机遇很多,能做的工作很多,多到自己难以选择,所有的机会在你面前一字排开,你眼花缭乱,你想要努力,都觉得无从下手。在学校里我们接受的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填鸭式教育,在网络上我们浏览的是不断刺激感官的快餐娱乐,在生活中我们被灌输的思想是按部就班地过好大众羡慕的标准化人生。
我们选择的机会虽然变多了,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没有热爱作为驱动力的努力,就很有可能变成假性努力,那么努力的自发性和持久性都会大打折扣,这样的努力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努力。
要想把人生过得更加美好,你除了要努力,还得学会如何选择,思考怎么去努力能够事半功倍,你不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不能做很多低效努力,更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除了要更高效的努力,你更要学会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努力的上限。
选择考验一个人的整体认知能力,我们做决定时是基于自己的性格和以往的经验来做风险判断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遵循社会的客观规律,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努力,才能把你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如今的大环境下,尤其在疫情反复蔓延的情况下,过度强调自我奋斗的后果就是容易走上自大和傲慢的歪路,努力这一基础能力,如果大环境足够好,处在风口上的猪都能被风吹起来,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我们就需谨慎地努力,别再一个人闷头努力了,抬头看看外面在进行怎样腥风血雨地变化,理性分析情况,谨慎做出选择,再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人生之路自然能够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