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我们姐弟六个,靠了做中学教师的父母的薪水维持家用,生活虽不宽裕,但在母亲的精心打理下,总能过的有滋有味儿。
那年月生活物资贫乏、精神生活单调,一年当中能让人们回味的生活情趣就仰仗那些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了。虽然母亲整日忙于工作,但她还是不会放过每一次让孩子们享受生活的机会。而今,我包粽子的本事也就是在那时看会的。
当爱赶先的街坊邻居家门上一插艾草,我便知道是端午节快要到了。于是在某天放学回家,会欣喜地发现自家的大门上也多了一把青青的艾叶,心里不由生出一缕过节的愉悦。剩余的事情就是盼着包粽子吃粽子了。
包粽子的准备工作一般得提前一天开始。如果端午节不逢休息,母亲会在这天起个大早,赶在上班前把买好的糯米和红枣洗净放在一只大瓷盆里泡着,粽叶就挂在厨房的屋檐下,那是可以年复一年使用的,倘若不够了母亲会在下班后稍上些回来添足。母亲总说用南方的竹叶比北方的苇叶包出来的粽子更有粽香,所以,我家这一年只吃一回的粽子都是用竹叶包的。
阴历五月天黑的晚,等到全家都吃好了晚饭腾出锅来,母亲才开始煮粽叶,而后就指挥家人忙活起来。
几个姐姐很小就能帮衬母亲干些家务活,到这时她们会次第围坐在泡米的大瓷盆旁边学着母亲的样子一起动手。那时的我只能是干些杂活,比如将捋好的竹叶依次放在她们的手边;把捆粽子的线绳或麻绳找出来,剪成合适的长短一段段顺序放好……,逢到这时,母亲平日里劳累的身子一下子变得轻盈起来,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那充盈的笑容里饱蘸了她对家的热爱和对好日子的憧憬。
母亲双手灵巧的将叠好的粽叶折成襁褓似的喇叭筒样,而后往里填米、放几颗枣子、再填米、捆扎。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会儿就完成一个。边包还边给我们讲述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的一些故事。每每讲到趣处,母亲就会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也许因为把不住孩子们此时的心理,到了,母亲总会意犹未尽地说上一句:嗳,那个时候的人啊……!算做是结束语。
母亲总是坐不住的,一会儿把包好的四个角的粽子一个个角叉角的放进刚刚煮粽叶用的那口大铁锅里;一会儿查看一下哪只还漏着白米再紧紧绳。就这样坐坐起起、起起坐坐,围着这个摊子转个不停。
从煮粽叶开始,不大的院子里就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粽香,煮过的粽叶油绿光亮、叶脉清晰,柔软耐用。一个多小时就包空了一盆米,眼看着大铁锅里的粽子一层层结结实实的摆插好了,母亲会把煮粽叶的水再倒回锅里,将其稳稳当当的端到早已烧的旺旺的煤火炉上。末了还一定要把家里的石头蒜臼子压在粽子最上面,还告诉说:米一煮就会涨起来,这样压住,粽子就不会让烧开的水给拱破了。
旺旺的火苗可劲儿地舔着锅底,不多会儿就听见咕噜咕噜开锅的响声,不由得掀开条缝儿往锅里看看,只见一串串气泡赶趟儿似的从粽子间的缝隙中欢腾跳跃着往上窜。煮粽子要长时间慢火煮来才好熟好吃,而这一锅粽子就要这样的在煤火上慢慢靠上一夜,而这一夜母亲也就不得安眠。
当梦中的口水把我催醒时,天已大亮。桌上,母亲早把一个个解了绳的粽子摊开在粽叶上等孩子们去吃尝。温热的粽子上,大颗的枣子如同镶嵌在白玉石上的红玛瑙,夺人眼目,迫不及待的一口咬下去,粘腻甜润,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