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整体素质的发展关系密切。阅读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感觉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保证阅读时间并正确引导,让孩子在书海中徜徉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读书的黄金阶段。时间充足,又在12岁之前,习惯容易养成,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选读的范围和书目缺乏系统性
孩子现在读的书虽然比较多,但是不成系统,有点乱,有时候孩子想读哪本读哪本,考虑到不打消孩子积极性,所以没有过多干涉,其实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推荐书目的。网上各种推荐书单很多,版本也很多,选择起来不太专业。
2、学习习惯缺乏持久性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转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科学训练的。有时候自己比较忙,孩子再懒散点,中间就容易间断。
3、读书的方法缺乏正确的指导
在孩子阅读中不会引导孩子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述事物的态度。除此之外,比较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介绍各种修辞方法,都是阅读不可缺少的内容。尤其是今后高年级后,阅读还要从理解提高到欣赏的高度,特别是学习经典篇目和文学作品时,指出文章的精华所在,培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这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比较欠缺,如果不进行指导,每天的阅读就会流于形式。
方法措施:
一、正确的指导方法
学习指导方法指导孩子阅读。
二、持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我认为老师可以在阅读前进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他们语文程度又有趣味的阅读材料,使他们看得明白读得有趣。可以更统一下,老师规定阅读书目,阅读结束后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