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给各位朋友分享:亲子教育之四: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敏感期(3)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岁~6岁)
当孩子长到两岁半左右,便进入了社会规范敏感期,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这一时期孩子要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开始喜欢交朋友,喜欢群体活动。这时父母应抓住时机教养,为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和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一般3岁以上孩子就可以准备入园了,那里能提供良好的交友环境。
分享一个案例:
3岁2个月时,儿子开始喜欢往学校带好吃的东西,每次带都有同样的借口:给霄霄带好吃的。送他到学校后,见他走到霄霄旁边,拿出好吃的东西,两人坐在台阶上吃起来。
七、空间敏感期(3岁~4岁)
3岁2个月的桓桓不停地把不同的教具放在同一个地方;皱着眉头把弹力球扔出去,先是往平地上扔,然后往树丛中扔,扔了再找。找到后就“咯咯”地笑。
他还把球扔上比他高出很多的小平台,然后跑到小平台的另一端等待小球慢慢骨碌过来。这些天,他不断重复着这些游戏,从不厌烦。
据数据统计显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喜欢垒高高、三维、钻箱子等游戏。
一次耿耿被临近的小水管吸引了,把小草、小叶放在水管中,水管中有水,小叶浮了起来。他静静想了想,又用小手去按小叶,看着小草和小叶顺着水流走。过了大约四十分钟,大家要离开了,他还不愿离去。
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
父母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多提供些类似的玩具,同时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对日后学习几何学奠定兴趣基础。
弹力球是幼儿最初探索空间的最好东西。扔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八、秩序敏感期(2.5岁~4岁)
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表现为对事情完美、执拗。比如看动画片不能被打断、上楼梯时不能大人先上,否则必须退回来等等。这个阶段的孩子秩序感强烈,对物体摆放的位置、事情完成的顺序以及物品的归属等问题会有极强的“执念”,他会很坚决地维护他认定的秩序,不允许任何人随意改变。
分享一个案例:
儿子的秩序感我是偶然发现的。2岁5个月时,带他回爷爷奶奶家吃早饭,贝贝生气地冲着爷爷喊起来,小手向前伸着,很伤心的样子。我赶紧过来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爷爷穿了爸爸的黄拖鞋!坚持要爷爷脱下来让我穿,原来他认为我第一天穿的拖鞋就是我的,不能搞错!于是,全家人重新换了一遍拖鞋。以后的三四天,只要一看见别人穿了那双黄拖鞋他就会大喊,直到人家脱下来才罢休。
一天,我骑车带贝贝去广场。他一下就记住了从家到广场的路,第二次再去时必须走上次的路。自行车也必须放在同一个停车场,并且必须“十分准确”地放在原位,车的姿势也不能有改变,否则就会闹。在外面吃饭,我的自行车也要象旁边的车子那样放:“爸爸,像这个自行车那样放,车把儿掉过来!”比看车的还严格。过马路远远看到红灯他就让我下车,直到绿灯亮了才让我走。
同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一样,这个敏感期对家长同样是个挑战—— 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九、诅咒敏感期(2.5岁~5岁)
“臭东西”、“打死你”、“把你踢死去”, 这些听上去不文明的言辞出自三岁左右孩子之口的话,大可不必捉急。
这儿有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
放肆的语言
马教师跟缇缇说“再见”,缇缇说“臭见”!杨老师问缇缇“下午好”,缇缇说“臭午好!”老师教芭蕾动作,回到家,缇缇大笑着说学了“八蕾”、“九蕾”、“十蕾”。
听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缇缇对“乡下佬”一词情有独钟,先是称姥姥、姥爷为 “乡下佬”、“乡下爷”,而后又把马老师叫“马老”。
那次午餐,缇缇不想吃饭,只想吃小王子麦烧饼,我说:“先吃饭,才能吃零食。”缇缇说:“这不是零食,零食是甜的。你这个笨蛋,真是个傻瓜。”这是那个故事里的对话,听得我们都笑了起来。
缇缇的话没轻没重,有时也让人伤心。前几天,缇缇刚知道了非典型肺炎的事情,对家里小阿姨说:“阿姨,你姐姐、你弟弟、你妹妹都得了非典型肺炎了。”小阿姨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我跟缇缇爸爸开玩笑,随口说了句“简直有神经病!”没想到正在旁边玩耍的缇缇接着说:“爸爸有神经病,还有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大脑炎、气管炎、心肌炎……”。
小阿姨想亲亲缇缇,缇缇盯着她看了一会儿,认真地说:“哎呀不行!你太丑、太矮、脸太黑、屁股太胖、腿太粗!”
早上,我搂着缇缇躺在被窝里,小阿姨进来故意说:“妈妈搂着这么幸福呀,羡慕死了!”缇缇说:“哦,你妈妈可没办法来,那你只好痛苦着吧!”小阿姨故作嚎啕大哭状,缇缇更是雪上加霜:“妈妈,你给她唱《小白菜》!”缇缇第一次听《小白菜》时,曾经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缇缇非常羡慕大孩子,在小小孩面前有时自呜得意。每次遇到院里的木兰,缇缇都要明知故问:“木兰,你几岁了?”木兰乖乖地回答:“两岁半。”缇缇就说:“哎呀,你怎么还这么小呀!我都快愁死了,啥时候能长我这么高呀?”
再分享一个案例:
一天儿子冷不丁开始说起了脏话。问他跟谁学的,他说是班上的??这样说,连那个孩子说话的神态都模仿了出来。我赶紧告诉他骂人不对,他也就没再说。我也没太在意。但他偶尔会在玩得非常高兴时突然骂人,搞得我莫名其妙,真不知是怎么回事。
一次,在蒙校召开的家长会上,孙院长特别解释了这种现象,我才明白这是孩子在发泄!后来,他再骂人我也不太当回事了。有一阵子,贝贝每晚照例要骂一会儿,看到我不象以前那样坚决制止他骂人,他的骂声竟然更大,骂完还看着我坏笑。有次我问他为什么这样骂,他说:“大人这样骂我就骂!”此言一出令我哑口无言。谁让大人先骂了呢?骂就骂吧,发泄一下也好,心里不得病。看我不怎么在意,慢慢地他骂得少了,但每次骂完,总不忘冲我笑一笑,俨然一个胜利者的模样。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出自这个年龄段孩子我家妞这学期也“骂人”呢嘴里的“诅咒”,其实是他的无心之过——在学习语言的初期接触到了一些脏话或者带有攻击性的话后,被他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于是,毫无观点不分场合的使用……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只需适度引导、淡化,甚至可以忽略。为什么这样处理?我们从根源分析,当孩子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话能够像利剑一样刺伤别人时,他只是在使用强而有力的语言来试探、发展自己的力量,观察别人的反应。因此,这时候父母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喜欢说。
记住,这并不是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过去吧,一切都能够恢复正常。
各位朋友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