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过去,我们抑郁悔恨。想到未来,我们焦虑抓狂。这些非理性思维带来的情绪充斥着今天的我们,我们责怪自己,抱怨别人,深切地体会着人生在世的苦。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被击垮了,有人更强壮了。做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缘于我们的行为大多数是长年累月形成的自动性思维习惯。如何突破自己的自动性思维,让我们离苦得乐,做真正意义上的自己?
《成长的一万种可能》是英国思维健康公司董事兼培训师安迪·巴克和贝丝·伍德的一部成长心理学作品,为我们做自己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整本书读起来清晰易懂,除了各个章节配有专门的练习指导,还有额外的一本小册子为读者规划了为期六周的成长练习。
除去先天性的差异不说,光是自我们出生后与外界的互动交流,就足以构成我们对外界有着千差万别的体验,这让我们的大脑有了强弱不同神经通道。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出现一种情况后,信息便沿着最便捷的神经通道传递给我们的大脑,大脑再将最习惯用的命令沿着最常走的神经通道发送出来。我们没有人会说自己喜欢痛苦,但为什么还深陷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很大情况下,是我们虽然受痛苦所困,但相对于进入未知的状态,我们的大脑更习惯这个神经通道,我们更习惯这种感觉。
只有真正想要改变才行,《成长的一万种可能》一书中,给出了我们建构新的大脑反应模式的方法与实操练习。同一件事情的发生引发了不同的反应,基于我们长年累月的经历对大脑神经沟回的不同,这一不同表现为信念不同。即,我们自认为自己“知道一些事情”,这是核心的问题,构成了我们不同的信念。但,这个所谓的信念有多少是靠谱的,是值得我们保留的,又有多少是具有偏见的,是外在或集体无意识强加给我们的。
《成长的一万种可能》为我们详细列出了人们常见的十一种思维错误,这些是我们源于不靠谱的信念。如:非此即彼思维、以偏概全思维、心理过滤思维、妄下结论思维等。这些思维或多或少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当我们针对事件作出反应时,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思维时,疗愈便完成了一半了。看见并接受自己现在的非理性思维模式,逐渐地从接受完成到转化的过程是缓慢的。书里给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即从刻板要求到个人偏好。
成长的路有时看起来是漫长的,漫长到仿佛步行地球一周也走不完,有时看起来又是短暂的,短暂到只需一念之间。成长始于看见现在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信念,接下来便是勇敢者的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