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的老师问我,有一个五年级的女孩挺乖,离我又比较近,60一个小时,有没有时间带?这貌似是一个不错的“搬砖”途径,但我还是认真地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不想做了。
从大二开始做过差不多十份家教,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家庭。条件好的,奔驰宝马加豪宅;条件一般的,爸妈外出打工老人带;成绩有好的也有基础较差的。
接触了这么多后,我发现,我每周1-2次的家教,对他们的成绩提升、习惯养成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帮助。一学期下来,成绩好的仍然好,成绩不好的虽有提升,但仍起伏不大。
为什么打破不了这个现状呢?我试着去反思自己,追寻答案。
01
觉得她差,那她就不会好。
这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小女孩湘湘,四年级,因为语文成绩不好,想请家教。她还有一个姐姐乐乐,五年级,性格偏静,成绩较好。
第一次见面时,母亲跟我巴拉巴拉说了,她很多缺点。比如:成绩很差,做作业不自觉,经常开小差,还贪玩,调皮的很。总而言之,是个很多缺点的差小孩。
我以为碰到了一个淘气包,于是带着一张严肃脸上课。交流了十多分钟后,发现她并没有父母口中说的差。相反,我觉得她活泼可爱,应该是家里的开心果。为什么父母会这么觉得呢?为什么她成绩提不上来呢?我也不得其解。
但中途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有次上课,她父亲进来查看学习情况。门刚一声响,她就突然正襟危坐,抬头挺胸,手紧握着笔,眼睛低头书本。我提问的时候,她反应慢了大半拍,声音也低了很多。画风转变太快,我觉得莫名其妙,猜测也许是怕爸爸。
不一会,爸爸走了,她马上长呼一口气,塌下身子,如释重负一般。我问她怎么变化这么大。她说,我很怕她,从来不表扬我,总觉得我差。进步了,他说,湘湘,下次考再好点;退步了,他就说,你怎么考这么差。
我安慰地说:“不是吧,你爸爸还跟我夸你呢,觉得你记性特别好。”
她说:“才没有,他们只会批评我,不会夸我,他们一点也都不爱我。”
“阿,怎么不爱你了,妈妈经常给你买很多漂亮衣服,零食,并且看到你成绩不好,还请家教呀。”
“并不是这样的,请家教是因为老师让她请的。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爱我,他们一点都不喜欢我,他们只喜欢姐姐。”说着说着,她情不自禁流泪了。
面对一个小朋友的流泪,我有些不知所措。那一刻,我觉得我很愧疚,我需要做些什么了。
下课后,想和爸妈沟通湘湘的情况,毕竟70、80分,成绩真不差,再多给她信心,会更好的。可惜爸爸出去打牌了。
于是我和她妈妈说了刚才的情景,妈妈说了一些感谢的话语,但好像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再来上课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变化。她依旧怕爸爸,也依旧没得到鼓励。
02 相信他好, 陪伴让他更好
这是一个六年级小男孩嘉嘉,成绩很好。因为以后语文越来越重要了,于是母亲想请一个家教,陪孩子一起学阅读。
他家装修很简单,普普通通。墙壁挂着科比的海报,床边还有一个书柜。他说,妈妈喜欢看书,经常带着他看书或者听书,于是也慢慢喜欢看书了。
于是我们从《四大名著》讨论到《三体》;从杨红樱讲到林语堂。后来他还拿出根据《繁星春水》仿写的诗集给我看。看完后,惊呆了,比我小学觉悟高多了。
这么高的觉悟,相必她妈妈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交流的过程中,他还说喜欢打篮球,爸爸经常带他去打篮球或者看比赛,有时还会骑单车。
爸妈参与式的成长真好。除了惊叹父母对他培养的良苦用心,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周日的午后,我提前去给嘉嘉上课。她妈妈刚好午休完,穿着睡衣为我开门。一番寒暄之后,我照常去书房上课。
这时只听到嘉嘉小声对妈妈说:“老妈,你怎么没换衣服就去给老师开门了。穿着睡衣开门对老师不尊敬。”她妈妈只好解释到,“没关系,我怕老师久等了,所以就去开门了。”
这样的小细节我并没有注意,反倒是他如此在意,真是被这个小朋友折服了。
我突然意识到,孩子与父母,亦师亦友,也许是最好模式。父母的点滴行为,都在小孩的身上打上了深深地烙印。他们从中模仿,从中学习,一点点参与生活,感知生活。
03 爱与参与,是最好的成长
经常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学习不好,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成绩不好,以后你就扫大街。好像孩子必须表现优秀,成绩必须好,这样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或者才对得起他们的爱。
于是当孩子成绩不好时,于是很着急,焦虑,求助于各类培训机构,家教老师,希望花钱能够解决问题,改变小孩不爱学习爱玩的坏习惯。
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并不显著。因为最好的老师,并不在外面的培训机构,而是他们自己。父母的爱与参与,才是最好的药方。
可事实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隔离的。很多的父母没有办法,也没有学会和自己的孩子去分享自己的情感。所以,面对孩子的时候,唯一的话题就是学习,学习不好一切免谈。
不优秀,不配爱。这极大的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滋养,又何来的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