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多年前已经如雷贯耳,以前把它当作管理类书籍,没有太大的兴趣,后来看到很多大咖把它当作自省的标杆,于是买回来准备研读一下,结果老公捷足先登,边看边对它赞不绝口,于是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本书的前三章,即个人习惯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一、关于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也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是一个女孩,在一次参加线下课程的时候,在俯身拣东西时,无意中看到前排有一双鞋,本该穿着鞋的脚却没看到,她起身后,发现鞋的主人原来是一个小伙子,她忍不住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
后来,有人发资料,发到这个小伙子这里时,示意他给里边的人传递一下,但是这个小伙子却丝毫没有理会,这位姑娘再次向他投去鄙夷的目光。
课程结束,女孩子离开教室前无意中回头望了一眼,却看到了一幕令她终生难忘的情景,那个小伙子正在用脚收拾东西,原来他没有双臂。
如果不是这无意中的回望,她会带着什么看法离开这里呢?
思维定式的存在,让我们无法就事论事地、全面地、有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随便轻易陷入思维定式,而是要多问问自己:是别无选择了吗?我了解的是全部吗?
二、关于积极主动
柯维把世上的事情划分成三种,以圆为中心,最外围的是我们没兴趣的不关注的部分,再往内是我们关注的、但是无法影响的部分,再里面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也就是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专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长此以往,他们的影响圈会逐渐扩大,而消极者的影响圈会不断缩小。所以,我们要努力做积极主动的人。
“如果不是他把我快气疯了,我也不至于这么说!”
“我们领导太偏心了,我才不愿意傻干呢!”
“我怎么摊上这么个孩子!”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其实这些都是把刺激到回应之间自己那部分选择的责任推卸给他人的表现。不管什么原因,最终的结果是经由自己选择的,而不是被逼无奈。学会积极主动,就是要主动负责,遇到再不好的境遇,也要明白没有人可以逼迫我,我永远有走哪一条路的主动权。
三、关于以终为始
也就是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步步推进。
俞敏洪的第一个目标是考上大学,结果上了北大;第二个目标是变成一个好老师,结果就当了一个老师;第三个目标是教书赚钱,结果就办了培训班;第四个目标是出国读书,但没有任何学校给奖学金,结果他创办了新东方。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次创造,我们的家庭背景、早年的生活环境、受教育情况构成了第一次创造,大多数人可能对此都不太满意。但是第二次的创造,我们选择顺流而下,还是主动设计,则取决于自己。
如何主动设计?史蒂芬·柯维提出,应该以原则为中心,指导自己规划人生,并要始终牢记这座“灯塔”的位置,使自己不致偏离航向。
四,关于要事第一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若同时追两只兔子,你一只也抓不到”。正如精要主义强调的:若要最大限度成就真正重要之事,切忌贪多求全,事事应允。
帕累托法则告诉我们,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事情上。无数成功人士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要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最迫切的欲望上,如提升核心技能、照顾家人,等等。
以上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前三章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收获。柯维说,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交叉点,知识是做什么和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而意愿是动力——想做,所有这三者必须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习惯。现在,有哪个习惯是你立即想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