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荒谬的现实世界不再如你所愿,那就去寻找理想中的桃花源吧。
《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读书笔记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窦维仪
1914年,一战爆发,和平主义者黑塞因发表反战文章,被指责为叛国者。接下来的几年,黑塞见证了战争的疯狂与人性的扭曲,最终心灰意冷,毅然选择远走他乡,1919年,他移居到瑞士提契诺州的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蒙塔诺拉。
在蒙塔诺拉的卡萨卡木齐城堡中,黑塞写下了多部著作,这本随笔集《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亦是创作于此地,文中的那些美丽的风景也都属于这里。
阅读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地方是书里随处可见的美到极致的文字。
黑塞喜爱绘画的特点,让他对他所遇的事物都有一种细腻而独特的感官角度。
而拥有如此敏锐洞察力的一个人,还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力,可想而知他的文字会有多美。
那些景色即使变成了纸上的一串串单字符,也依然像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一样,铺陈在读者眼前。
阅读黑塞的文字,就好像干渴的植物遇到了天降甘霖,在贪婪地汲取水分一样,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每一根神经都是满足的。
随手翻开其中一页,森林、小径、乡村、人物、植物、动物、山川、暮霭、四季······它们都静候在那里,仿佛在时刻准备着,准备着与翻开书页的视线交汇,准备着将闯入其中的意识融入它们的世界里去。
当意识融入这个世界以后,就会发觉这本书里的宝藏远不止那些美丽的风景、赏心悦目的事物。
黑塞在文中处处流露出的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事的哲思同样值得回味与深思。
一个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混乱,见识过人性的复杂多变的人,还能拥有如此通透、宁静的内心,还能写出如此鲜活、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情啊!
他写:“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我们,今日看似苦涩的事,他日将结出甜美的果实。”
——命运想要用荒诞的经历摧垮我的意志,而我并未被摧垮,并还之以更加坚韧的生命力。
“我走入宁静蔚蓝的日子”,这分明是黑塞在记录自己自我疗愈内心的日子。
那些空蒙的山色,可爱的果实,炙热的阳光,澄净的湖岸,皎洁的明月,甚或狂怒的雷雨,凋零的花瓣,倾倒的老树,西沉的落日,冰冷的死亡······无不是他内心深处的呼喊,无不是灵魂在竭力与这世间万物建立连接与共鸣,无不是血肉在茧中一次次撕裂又愈合,又在涅槃后重获新生。
当荒谬的现实世界不再如你所愿,那就去寻找理想中的桃花源吧。
独处是最好的疗愈之道,自然是最好的疗愈之所。
书读完了,而我就好像是一个无意间闯入了桃花源的人。
我在里面感受到了自然的气息,生命的气息,时光的气息。
闯入黑塞的桃花源,与一颗通透的灵魂实现短暂的相遇。
【关于作者】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赫尔曼·黑塞(1877.7.2~1962.8.9):
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移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籍瑞士,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
赫尔曼·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被雨果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心理的深度。
托马斯·曼说过,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黑塞的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1904年,黑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奠定了他新晋作家的地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钢琴家玛利亚·贝诺利结婚,移居波登湖畔,潜心创作八年之久,直至动荡的欧洲局势惊破了黑塞的田园梦,战争的血腥使得作者开始从孤独中走出来加入保卫和平的行列,他和罗曼·罗兰闻名世界的友谊也建基于此。
作品主要有:《玻璃球游戏》《悉达多》《荒原狼》等。
一生荣获的奖项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