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静云妈妈
许多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或者好好表现,喜欢设置一些外在的奖励。奖励有可能是孩子喜欢的零食,也有可能是孩子渴望的玩具,还有可能是直接以金钱作为奖励。这种方法到底可不可取呢?
许多教育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外在的奖赏就像糖衣炮弹,会侵蚀孩子的“内在动机”,把学习与表现变成了工作。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区别
“内在动机”特指内在于事物或活动本身,也就是说学习者认为所学的事物或活动本身就是目的,觉得这些事物或活动本身有趣味、有意义、有价值、带来挑战与成就感等。例如:学习者虽然觉得学习的过程很困难但想挑战,虽然辛苦但很有趣,虽然会失败但有成就感,虽然无知但渴望知识,虽然冗长但忘掉时间,这就是拥有高度内在动机,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外在动机”则表示事物与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学习者觉得所学的事物与活动本身没有趣味、意义或价值,只是把这些事物与活动当成工具,用来换取外在奖赏或避开外在惩罚。例如:学习者如果觉得学习过程辛苦而且无趣,尝试错误带来惩罚,知识难学而且枯燥,读书只是为了排名、得奖、通过考试,避免考不好让父母没面子,避免被“少一分打一下”等,这就是典型的外在动机,是学习的悲哀!
请家长避免这些奖赏
看到这里家长可能已经了解到哪些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兴趣、侵蚀孩子的内在动机,下面我们再来举例说明一下:
家长发自内心的欣赏与赞美,就是孩子最好的奖赏,不要采用具体物质性的奖励品。
家长可以使用一些对孩子来说可有可无的奖品作为荣誉奖励,奖状、贴贴纸等等,不要采用孩子最喜欢、最在意的奖品。
不要事先与孩子约定物质奖励协议,约定形式“如果你……我就……。”如:“如果你把家庭作业写完了,今晚电视就归你了!”“如果你这次考试得了100分,我就带你去旅游。”“如果你这次演讲比赛拿奖了,我就奖励你一台摇控飞机!”等。
家长要帮助孩子,促成“心流”经验
著名的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发现:人们对不同领域的活动有不同的沉迷,但是在描述处在活动中的满足感受就是相似的。
科学家在做实验时,完全失去了时间的概念,没有过去、未来,只要投入当下的实验;作家在写作剧本,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浑然不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外科医生在动手术时,专注投入开刀,无论手术多么长时间,也不会感到脚酸或疲累,甚至没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沉迷于电动游戏的人,在游戏中几天几夜,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下棋高手形容自己在对弈的高度关注,说道:“就算屋顶塌下来,我大概也不会觉察。”
契克森米哈赖把上述这种心理状态称之为“心流”,它的特征是:高度专注、行动与意识合一、自我意识消失、不会忧郁失败、时间感扭曲、经验本身自我酬赏。换句话说,行动者并不期待外界给予的评价和他人的奖励,他们的满足感来自于挑战性、克服困难、内在意义和立即反馈。拥有心流经验的人,同时也会自然表现出专注、勤奋、兴奋、坚毅、不怕失败、挫折忍受力等特质。
家长或学校总要求孩子学习、培养或模仿以上能力与行为,却不知为孩子创造心流经验的重要。可怜那些没有心流经验的孩子,只能悬梁刺股来强迫自己专注,这个过程很苦,有的孩子痛苦坚持,有的孩子毅然放弃、有的孩子叛逆回应。
所以说,给孩子创造心流经验是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最佳途径。根据契克森米哈赖的建议,当行动者所面临的任务、作业、学习或工作情景拥有下列三大条件时,可触发行动者产生心流经验人:
1.目标清楚可循。
2.行动过后得到立即回馈。
3.挑战与技能之间达成平衡。
举例来说:孩子喜欢挑战的事情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成功率大约在50%-90%之间。如果你的孩子刚学下棋,你同他比赛,每一次都打败他,孩子会觉得很焦虑、有压力、没面子,很快就失去兴趣。就算你再怎么激励他要有风度,要知道失败为成功之母,也很难恢复其学习兴趣。反过来,你每局都败给他,他也会觉得很无聊,没挑战性,也会很快失去兴趣。但是如果你有本领让孩子维持在3战2胜的机率,孩子就会爱上下棋,可能每次见到你就缠着你下棋。
总之,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把问题的难度同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衡,成功的机率最好不要少于一半,成败的信息要立即反馈;学习者最好自己选择目标,那就能根据成败讯息来重定自己的目标,以调整成败机率,进而促发心流经验。当孩子有了内在动机与心流经验,就能终生学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