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5
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
5/10
原文: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甚。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原文译文对照:
~~~~~~~~~~
夫气之在脉也,
若以体表为上、体内为下,来讨论气血在经脉轨道上的运行分布,则:
邪气在上,
来自体外环境中的病邪之气循行在上层,即皮肤与经脉之间;
浊气在中,
由脾胃转化食物所产生的慓悍滑利之浊气,也即保卫人体抵御各种外来病邪、清除各种内生病变的勇猛卫气,循行在中层,即脉管肉质之内;
清气在下。
由脾胃转化食物所产生的精微营养之清气,也即给人体各部输送营养物质的营气,运行在下层,即脉管之管腔中,与血同道。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
因此,用针刺皮肤,把脉管往下压,此时会泄放出外来邪气;
针中脉则浊气出,
若刺中脉管肉质,则会泄出人体的内生卫气;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甚。
如果下针太深,穿透了脉管肉壁,则邪气反而会沿着针头下沉到脉管里,使疾病加重。
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
所以说:皮肤、肌肉、筋膜、经脉,此四者在皮下不同的深度各安其位,
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
各种疾病也各有各的病位,且病情表现也各自不同。
各以任其所宜。
因此,针具选择和针刺手法也应各有所宜、因病制宜。
无实实,无虚虚,
行针时,切不可以“补气法”针刺邪气炽盛的实症,也切不可以“泄气法”针刺正气亏弱的虚症,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
如果这样做了,就会适得其反,使原本不足的正气反而进一步受损、原本过剩的病气反而进一步增多,这就导致“甚病”,意思是加重疾病。
取五脉者死,
如果病邪已入五脏、深入体内,患者已经处于正气不足的虚弱状态,此时医者却依然在五脏所对应的阴经上以“泄气法”行针,就会使病情恶化、加重,甚至致死。
取三脉者恇;
如果病邪之气未入五脏,尚在表周,此时医者却在六腑所对应的阳经上以“补气法”行针,导致邪正激搏,则患者将进一步形亢神虚、病情加重,以致更加不易恢复。
夺阴者死,夺阳者狂。
五脏之阴经正气,泄放太过会当即死亡;太阳、少阳、阳明这三阳经之正气,扰动太过则精神狂躁。
针害毕矣。
行针不当的害处也就这些。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针已刺下,却没有得气之感,就须继续刺,无关次数,须一直刺到感觉得气为止;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如果下针后感觉得气,就该出针,且不能再刺。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
不同的针具各有不同的运用套路,其造型和规格也各不相同,各有各所适配的刺法和病位。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针刺的精髓,贵在“得气”,得气就一定有疗效。
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其疗效之明确,就像风吹云开、苍天便分明可见。
刺之道毕矣。
以上这些,是关于针刺的全部方法及注意事项。
~~~~~~~~~~
老黄历择吉,2023.12.29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4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6
推荐:太阳屋大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