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会对个人产生外在强化的作用。当我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的镜像映射和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反馈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并努力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从而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化的人。
并且,外部社会的强化力量,不仅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并由此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定向作用,而且在这些强化力量作用于与人们有某些共同特征(如同辈)的其他人,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其后果被人们说观察时,也会对人们产生类似的定向作用。这种强化方式即为替代强化作用。
不仅如此,还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自我强化机制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学习经验进行自我调节。这个过程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接受外在强化与替代强化而被社会化,一方面受到自我强化的影响而使这个过程带有个性化色彩。
一切外部影响力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经过自我概念的中介,只有那些经过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被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的信念与相关的行为,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
那么这种强化会不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呢?
如果一个人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理念和观点,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固执的人,墨守成规,遵守着无意义的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框架和规矩,不能接受新的观念或者不一致的观念,而表现出僵化的状态。这无疑是不利于一个人人格的成长和完善的,也会导致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种种不协调以及冲突的出现。
习得性无助也正是由于强化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一个人越是缺乏独立的、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其社会判断与自我价值判断越依赖于以社会既存的状况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作为参照。年龄越小依赖于外部社会的直接反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