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星宇航能成为中国的SpaceX吗?

据国星宇航2025年8月25日提交的最新投股书数据,上半年营收达8.5亿元,同比增长135%,净亏损仍高达1.920亿元。

2022-2024年,国星宇航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和5.5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6.6%,2025年上半年,公司又实现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65.1%。它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卫星以及相关服务,星基解决方案(占营收的约80%)。

国星宇航采取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自己设计、制造卫星,还负责发射和运营,最后再把卫星收集到的数据转化成应用产品。国星宇航是国内最早探索AI卫星的企业之一。2018年,它发射了中国第一颗AI应用卫星;2024年,又发射了中国第一颗AI智算卫星。接下来,它计划发射更多AI智算卫星,把“太空AI数据中心”真正落地(算力是AI时代的刚需)。

国星宇航的巨额亏损的跟其采取全产业链模式有关。亏损主要源于三大投入:一是"星梦-1"可回收火箭的研发测试;二是广州卫星工厂的产能扩张;三是国际市场开拓。

这与SpaceX发展初期相似。2008年SpaceX濒临破产时,马斯克曾将最后资金押注在第四次猎鹰1号发射,最终成功获得NASA16亿美元合同。国星宇航现阶段同样处于"技术突破前夜",2025年6月其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研制的"长征八号R"可回收火箭已完成垂直起降试验。

尽管发展迅猛,但国星宇航与SpaceX仍存在明显差距:在技术方面,SpaceX的星舰2025年已完成第三次入轨飞行,而国星宇航的"星梦-1"火箭预计于2026年进行首飞;在.商业模式方面,SpaceX星链全球用户超300万,年收入破200亿美元,而国星宇航的"天府星座"主要服务于国内政企客户,国际收入占比不足15%;在对于产业链控制力方面,SpaceX在设计、制造、发射、运营实现了全链闭环,而国星宇航在火箭发射环节仍依赖国家队支持。

虽然国星宇航与SpaceX之间存在的差距巨大,但中国特有的新型举国体制正在为国际宇航的发展赋能。2025年国家航天局推出"商业航天伙伴计划",明确要求国有航天机构向民企开放10%的发射配额。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遥感应用市场,2025年国土遥感数据采购规模预计达120亿元。这些举措与优势为国星宇航的发展提供了健康的国内环境。

除了国内环境的优势外,国星宇航想要成为“中国SpaceX”还要完成三项突破:技术突破、生态构建与资本耐力的提升。国星宇航在这三项突破方面已经在进行着探索与实践:在技术领域,2025年9月将进行的"星梦-1"全箭试车是关键节点,若成功,可使发射成本降至现行价格的30%;在生态构建方面,公司正推进"卫星+"战略,与比亚迪合作开发车载卫星通信终端,与华为共建遥感AI大模型平台;于资本耐力提升方面,2025年Q2新引入的中东主权基金和央视产业基金提供长期资本支持。

在持续努力实现这些突破的基础之上,国星宇航发展的真正转折点可能在2026年。若实现可回收火箭首飞+国际订单突破,有望复制SpaceX在2008年的绝地反转。正如《华尔街日报》2025年7月评论:"中国航天需要自己的马斯克,更需要适应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逻辑——不是简单复制星链,而是打造遥感+通信+AI的立体生态。"

商业航天的竞争从来都是马拉松而非短跑。SpaceX历经17年亏损才实现盈利,而国星宇航才刚跑完前半程。在各国竞逐低轨资源的背景下,这家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商业回报,更关乎中国在太空时代的战略站位。其最终目标不应是成为"第二个SpaceX",而是要探索出商业航天的中国范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