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芝
写于2017-9-4 17:58
我向来欢喜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春分十五日后清明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月七七夕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 ,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 ,十二月八 腊八节 ,腊月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这样一个挨着一个,一年挨着一年,春风夏雨,秋收冬藏。每个节日都有特色,每月都有仪式感。
在云南,在大理,在祥云,在我的老家,更是仪式感满满。火把节过后,夏日的激情逐渐散去,接下来是中元节,也叫鬼节。虽叫鬼节,但我打小就不害怕的,因为爸爸告诉我,七月半是家里老祖宗回来探亲的日子,我想既然是老祖宗怎么会伤害和吓唬子孙后代呢,所以七月半我就只顾着欢喜和闹腾了。
七月初五过后家家户户就陆陆续续地把老祖宗“接”回来了。接祖那天每家都是称鱼、买肉、焚香烧烛,到处香雾缭绕。接祖的时候由家里最高辈分的人拿上香钱纸火,带上棒子,走至大门前左右两边敲一下大门,嘴里念着“门神门神两边站,让我家老祖宗回来把家看、、、、、、”,烧了香钱纸火,接祖便完成了。
接下来的几天到七月半之前,可是不马虎的。一日三餐都得先“献饭”,老祖宗“吃”了,晚辈才能吃。敬茶敬酒不能少,时令水果得贡上。村里老老少少都是有任务的,年长的妇女要做冥衣,小的时候冥衣就有两种,男的一般为黑色或蓝色的中山装,女的一般为紫色侧开口的袄子。鞋子男的一般为平底松紧鞋,女的为小脚尖嘴鞋。现在的冥衣花样就多了,运动装什么的都有了,鞋子“耐克”“阿迪”也有了,“手机”也由诺基亚变成苹果了。识字的知识分子也不能闲着,得顺着自家家谱填包,三代祖宗及配偶,近故友人,可是都不能少的,填好后,面糊一打,塞进纸钱,封上口,晾干后就等着烧包了。
七月十四这天,村里妇人从中午就开始准备了。一团团发面面团,经过她们加工,出锅后变成了石榴、鲤鱼、大公鸡。填好的包、要烧的冥衣、糖、水果、芙蓉糕等得先在家堂上先供奉。晚饭得将老祖宗送走后才能吃。太阳快落山时,爸爸和妈妈会将家堂里的八仙桌从楼上抬下来。桌子上摆满贡品,有红红的石榴、成熟的火把梨、腊肉、酒、水、饮料、糖果、自制面点、沙炒豆、五彩虾片等各种贡品。桌子旁放了椅子,父亲说那是给老祖宗坐的,小孩不能坐。我们不能迎着他献饭的方向,否则是对老祖宗的不敬。等到烧完冥衣、包、香、各种钱纸,泼了敬茶敬酒之后。我们就可以吃晚饭了,那些年我和我的她每年都是边吃边聊天到很晚很晚。
第二天,我会和爸爸去串田,田里的稻子快弯腰了。爸爸会告诉我哪里哪里有老祖宗的足迹,他们返程前都要来稻田里看看,洗个澡,看看今年子孙后代是不是有个好收成。至此,一年的七月半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