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米
每周五的晚餐,我跟Z都会吃饺子。
七分瘦三分肥的五花肉,Z负责剁碎成泥。我捣鼓配菜,佐料,完成包饺子前工序。每次50左右个饺子大功告成都是一半蒸,一半煮。
年头到年尾,周五这日子也不少。我们的饺子馅也从单一的猪肉白菜馅演变出香菇,酸菜,玉米, 紫菜,韭黄,胡萝卜,芹菜,香椿………
我问Z,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横行的年代,你怎么也跟我一样喜欢吃饺子呢?“这是有故事的” 她神秘一笑。
我呵呵一笑,我对饺子又何尝不是有故事的?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放暑假。哥哥姐姐都去他们爸妈那过暑假了,唯独我一个人留在外婆家。
外婆说平日里家里人多,没时间包那么多饺子。这回给我好好做一顿饺子。
我清楚地记得外婆那天包了五十几个饺子,打算给我吃两餐,也不知当时的自己什么心态,非要一顿煮了。左求右拜,又哭又闹,最后外婆坳不过我,好说歹说给我煮了40个。
由于兄弟姐妹多,吃多了那些不带肉的,突然有了一顿肉就如久在沙漠忽然有了一口甘泉。别人说的山珍海味我不懂,再怎么美味也抵不上我眼前的一锅饺子。
那一餐我真的吃40个饺子,加上汤水足足四大碗。那年,我只有十一岁。
大饱之后,我的肚皮就开始痛,痛到连坐都不能坐。又是嗷嗷大哭,又是爬地打滚。
最后没办法,外婆不得已掐了我几次的舌头根把吃进去的饺子全部吐了出来,疼痛才就此罢休。看着小狗把没有消化的肉馅都吃了,我又恼又后悔。
至今那顿饺子的味道还留在记忆里,连同外婆掐我时候的泪眼婆娑,反反复复自责。
后来生活好了,每个月外婆都会给我包几次饺子。吃着吃着就变成了家常便饭,一直持续到现在。无论在哪,一个月不吃上几餐就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记得有篇文章写道: “她说你所以为的好东西,不一定受到别人的喜爱。每个人身体里都有食物基因,那是你亲人或者你家乡人慢慢灌输给你的。久了,你会习惯,会喜爱,会离不开,会想念。”
食物的一半里面,是家。
我问Z,你说说你的故事吧。
Z娓娓道来。
高考那年我落榜了,家境不太好,我就没打算复读。即便复读考上了大学,家里也未必负担得起。父母也就凑了1000元给我作为南下打工的盘缠。
第一次出远门火车上没注意,结果钱包被小偷偷了,幸好还有另外200元放在口袋。
这200元支撑我在广州生活了三个月,直到厂里发工资。那三个月,我吃过最好吃的食物就是沙县小吃里面的蒸饺。
你看每次做饺子我都会多吃几个蒸饺,其实呢?是回味生活,忆苦思甜。每次吃蒸饺我总感觉幸福感满满的。
虽然他说得很轻松,也很略过。
我竟一时语塞,脑袋不断臆想出他站在街头吃白馍,喝自来水的画面感。
无法想象那时的Z是怎么熬出那段岁月,那段岁月一定隐匿在他的内心如同蒸饺,会在他往后生活某个时刻或鼓舞或鞭策~
可能每个人深爱一道的食物,都有一个故事,也许关于亲情,也许关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