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记得这是读东野圭吾的第几本书,开篇依旧能抓住人,用第一人称介绍,描述的特别有镜头感,整个画面慢慢打开,故事也就开始了。
野野口是位作家,来看望即将出国的老同学兼朋友的日高先生。通过野野口与对方的接触,我们对日先生高印象很不好。
生活里有时候明白,认识一个人不应该通过别人的嘴,而是自己的认知,可是看书还是会被带跑,当然,这也是作者的意图所在。
日高先生因为邻居的猫很烦,悄悄下了毒丸,瞒着太太药死了猫。之前写了一本挺火的书,因为描述的欺凌事件的主人公和现实里一个罪犯很相近,被犯人亲属追着要说法。
日高作为一个成名作家,在这里的生活即将结束,打算和二婚的妻子一起去澳洲常驻,看起来这些小麻烦并没有对他造成多大的困扰。
野野口当天再次折回,发现了日高先生的尸体。有人被杀是意料之中的事,东野作品里不死人才是少数。可是,在我幼稚的认为,嫌疑人是养猫邻居和上门要说法的罪犯妹妹当中时,第一次反转开始。
02
办案警员是野野口当教师时曾经的同事,凭着职业警觉,他一开始就将第一时间发现尸体并报案的野野口也锁定为嫌疑人,并在简单对话后加深了对野野口的怀疑。后面部分就不再是以野野口为第一人称的介绍了,顿时画风大变。
野野口不在场证明很快被推翻,约见出版社编辑,是临时改时间的,为了欲盖弥彰,而中途接到的电话,也只是电脑设定传真机的播出。
这是目前读过唯一一本,很快就确定凶手的小说,可是依旧有反转的剧情在等着你,后面需要解决的是,作案动机究竟是什么?
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书名就是恶意,究竟是谁的恶意,怎样的恶意,为什么会有这种恶意?
野野口试图用各种方法混淆视听,留下若干线索,让人以为自己是日高的枪手,和日高先生的前妻关系不明,被威胁将自己的创意,文稿给了日高,成就了对方。自己毒死了日高邻居家的猫,还在日记里嫁祸给日高,只是为了让世人对日高憎恶。
最高明之处在于,野野口布了局,等别人跳,希望别人得出结论,而自己始终闭口不答,除了认罪。
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时也未必,野野口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可能时日无多,即便被判刑很快就能出来就医,所以更加有恃无恐,酝酿了多年,杀了人,还要将对方黑化。
这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
03
在不断的调查取证中,真相渐渐浮出水面,藤尾为首的恶势力团体在学校就称霸一方,经常欺凌其他学生,野野口从受害者,变为跟从者,协同做坏事。日高才是见义勇为,以德报怨的正能量好少年。
拿破仑说过: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有危险;人们不可能避免遭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嫉妒的对象。
尽管日高并不在意野野口帮着坏人做事,还就过野野口一次,尽管日高在野野口辞职后,眼高手低作品一般,还念旧情帮着联系出版社编辑。做了这么多,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对日高的嫉妒,怨恨,这根本就是日本农夫与蛇的故事。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嫉妒,是一种迫害的倾向,而且通常包括着疯狂在内。
野野口正是这样的人,“我就是看他不爽”,这句话道破了杀人动机。
“我就是嫉妒你,看你不爽,你知道我过去猥琐不看的一切,不仅帮我保密,还对我那么友善,你总是那么阳光开朗,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依旧恨你,因为我不能拥有你所得到的一切。我得了癌症,也不会让你好好活着。”这就是凶手野野口的真实想法。
04
比被欺负更可怕的,是向黑暗势力妥协,是对美好的善良的东西产生了抗体,从而一路在狭隘阴暗的路上走到底,不能回头。
像藤尾一样嚣张的坏人,很容易引起大家注意,而野野口一样,外表普通,行为规矩,但内心充满恶意的人,才会被我们忽视,才是最最可怕的。
我们最后惊讶于这种莫名的恶意,却又觉得非常真实,生活里莫名会对你不爽的人很多,可能仅仅是因为过的比他好。
忽然又想到了今天那个烧死女主人和小孩的保姆,被宣判了死刑。可是她给这家带来的伤痛依旧无法抵消。
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意,不自信,对周遭的一切就会充满敌意,没有谁能真正帮得了他。
每个好心人也要注意,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温柔以待,不是每个人都对得起你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