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队友把小说《追风筝的人》带回来了,我全天天都沉迷一件事——读《追风筝的人》。
不得不说电影还是基本忠实于原著,当然,小说除了展现友情的辜负与寻找、人性的救赎,还用细腻的描写一定程度表达了作家对于故国的爱,让我们看到神秘面纱下的阿富汗。而我今天主要想从教育的角度看它。
故事的主人翁阿米尔,1963年生于喀布尔的一个富裕家庭。阿米尔的父亲,也有一颗鸡娃的心。
老父亲觉得孩子有点儿软弱,于是给娃报了足球班,带孩子去看比武竞赛,一心想把孩子变成更坚强的孩子。甚至后来他们到了美国,老父亲去加油站工作,也依然要供养儿子上大学,希望他未来可以成材。
可是父亲忽略了一件事,怯懦的性格,并不能靠上培训班来改变。而阿米尔为了得到父爱,努力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假装自己热爱足球,假装喜欢看比赛,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风筝大赛的冠军。
但是,这些都是他为了赢得父亲赞赏的表现,并不是他自己真正热爱的,虽然阿米尔的个性敏感软弱,但这种敏感给他带来了写作上的天赋。而这种天赋并不被自己的父亲认同。
好在这一切被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看在眼里,鼓励他:亲爱的阿米尔,最难忘的是你的故事饱含讽刺的意味,有些作家终其一生都对它梦寐以求,而你的第一篇故事就达到了,太棒了!
拉辛汗的鼓励,给予了阿米尔写作路上最有力的支持。让他在长大成人之后,终于明白,他可以不用做别人期待的事情,而是可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成为了一位作家。
“孩子不是画图练习本,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他有自己要走的路。“
阿米尔的父亲就和我们千千万万的父母一样,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可以改变孩子的缺点,希望他们少收到挫折,人生可以一帆风顺,但是却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
是的,与其徒劳无功地让孩子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不去让他成为自己!
题外话:
晚上接到领导电话~~明天必须上班了!晴天霹雳啊!我的假期瞬间结束!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