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7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都比较丰富,我接触到最年长的是1926年出生的亲人,是我的爷爷,他在国民党抓壮丁的时候被我的太奶奶从台湾带着逃到厦门来,也因此和自己的一家人两岸分离一直到1991年,通过三通信件往来,才和他的姐妹相认,当时看到两三个50几岁的沧桑的老人抱着对方,喊着:啊哥,啊妹,互相抹着眼泪看着亲人,无不动容,那会刚改革开会没多久,我们中国也不是太富裕,所以台湾的亲戚只要来探亲,就会给我们带来首饰,衣服,钱等贵重礼物,那会有点海外关系的家庭都被羡慕的,现在的90后一定不懂那种感觉,因为现在进进出出国门的太司空见惯了。当然现在的中国已经腾飞了,所以台湾人过去的那种优越感已经渐渐消失殆尽了,甚至我们厦门和台北现在都可以在一个水平线上,或许在GDP,城市建设等方面我们还超过他们了。
时间是重复的
变的是我们
我们终将
回不到过去
却又负重前行
回忆
人是奇怪的,有些记忆永远那么鲜明,比如心目中永远的俏黄蓉,看翁美玲饰演黄蓉的时候的时候,我才读小学1年级,她是我那个年代的偶像,精神支柱,85年她走了,到如今,34年过去了,我的青春也一去不复返了,而她,定格在26岁。
渐行渐远
那个年代,“小虎队,四大天王,金庸小说,琼瑶小说,”应该是我们专属的精神食粮,因为有他们,我们的少年时代也就丰富多彩了,至少没有仓皇,因为有偶像,有目标,有期待......
我是77年出生的,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整个国家都不富裕,小小年纪都要干活的,在我印象当中,大姐比我大5岁,读小学的时候,她就要起来做早餐给两个妹妹吃,要换煤炉里的球,我没换过,所以不太懂,我和妹妹读小学的时候放假,要去帮妈妈摆摊卖东西,小时候常听到: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工农兵,人民等词汇......见到面打招呼说的是:吃了吗?左邻右舍互相都认识,走街串巷,串门都是常态,人与人之间不需要设防......
到了我们毕业那会,不管职高,中专,大专出来都很好找工作,大学毕业就是直接分配到一些好单位,比较好的中专的一些专业也都有分配,虽然生活物质不算太丰富,可那会幸福指数高,没有现在90后毕业的彷徨,竞争也会有,但是相比当下,已经是斯文很多......
偶尔也想着若是能和过去的自己打一通电话,会不会告诉她有些事不该做。哪些事是当下该做的却没做的。
人总是要向前走的,不是吗,不要一直盯着过去不放,代代相传是中国人的老话。有些物件,有些情感,该放就要放,舍得,有舍必有得。
自己开店剩余的一些工艺品,有喜欢的请加我微信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