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是一国之主宰,对于优秀国君的标准有很多说法,比如孟子认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这种观点与孟子的轻君思想息息相关。而《孙子兵法》作为战争题材的典籍,以竞争的胜利为目的,对优秀国君的标准提出了另一种看法。虽然书中没有篇章特意阐述,但纵观全文还是可以总结出作者对国君的四个评判标准。这四个标准不仅是在评价国君,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力也极具借鉴意义。
一、仁德之道
《始计篇》在对比敌我双方实力的时候,对比的第一个因素是“主孰有道”,这里的道指的是“民与上同意,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类似孟子所说的国君要有仁德,获得人民的拥戴,从而团结民众,让百姓能够与国君同生共死。第三篇《谋攻》对此的总结是:上下同欲者胜。
二、清醒理智
一国之君具有巨大的权力,如果权力被感性驾驭,必定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博美人一笑的周幽王、在太监的撺掇下亲征蒙古的明英宗,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国君必须要清醒理智,不因一时冲动而做极端的事情,这样才能保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何做到理智呢?《孙子兵法》中提到了两个维度。
首先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第二篇《作战》提到: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打仗就是打钱粮,打仗就一定要算清经济账,不然就会深陷战争泥潭。隋炀帝急功近利三征辽东,为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起义不断。
其次是控制情绪,始终以利益作为导向,不要让怒火占据上风。第十二篇《火攻》提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三、适度放权
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己的盲区,国君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打仗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装懂、瞎指挥。如果国君能够有曹操那样的用兵水平就另当别论了,不然就要放权给能打胜仗的人,第三篇《谋攻》提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然而现实情况并不是完美的,总有水平不够的国君彰显自己的存在感,《谋攻》同样提到了三种瞎指挥的情况:不知三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三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四、善于用人
领导最大的特长应该就是选人用人,把适合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第五篇《势篇》写到:求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告诉我们要挑选适当的人充分的利用形势。正如彼得德鲁克的观点,领导者的成果是要看是否能为他人所用而产生新的效果。
结语
针对一国之君,《孙子兵法》给出了四个标准:君主首先应有仁德之道,其次是足够清醒理智,最后是善于用人,且适度放权。现如今我们也可以将此作为领导力的参照。
参考文献:
[1] 孙武.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