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0 周六
《孟子》
【原文】
8.28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译文】
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心里老惦记着仁,老惦记着礼。仁人爱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爱他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他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假如这里有个人,他对待我蛮横无礼,那君子一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仁,一定不够有礼,不然,这种态度怎么会来呢?反躬自问后仍然觉得,我实在仁,实在有礼,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一定又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忠心。反躬自问后仍然觉得,我实在忠心耿耿,那人的蛮横无礼还是原样,君子就会说:‘这不过是个妄人罢了,这样不讲理,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所以君子有长期的忧患,却没有突发的忧患。但是,下面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为天下人所效法,能流芳百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普通人。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有了忧虑怎么办呢?尽力向舜学习罢了。至于君子的别的忧患,可是没有的。不是仁义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即使有突发的忧患,君子也不以为痛苦了。”
【注释】
(1)横逆:蛮横,强暴,不讲理;横,音hèng。
(2)择:区别,不同。
(3)难:责难。
【思考】
今天一读完《孟子》这章内容,我的第一感觉是,孟子关于“君子”“仁”“反省”的观点,与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及的相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第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心里老惦记着仁,老惦记着礼。”
在我看来,就是说君子时时刻刻以“仁”和“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君子与人相处的时候,能怀着一颗“仁心”,所以就能做到以礼相待,从而赢得他人的敬爱。
我记得在《论语》颜渊篇中,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即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以礼而行,这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换一句话来说,就是——“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孟子所说的“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其实也是表达了心怀“仁心”,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未必正确。
第二,“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孟子说,“假如这里有个人,他对待我蛮横无礼,那君子一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够仁,一定不够有礼,不然,这种态度怎么会来呢?”
这让我想起《论语》“卫灵公篇”中的一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指——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不难看出,孟子和孔子强调的“归因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君子能做到“内归因”,一遇到事情就先深入查找自己的修养,发现不足,修正自己。
而小人恰恰相反,他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统统“外归因于”身边的人事物。小人欠缺查找自己的修养,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当然就会盯着别人的不足,而且一味地要求别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不足,支配着偏差的言行,造成不好的结果,这其中的因果报应,就是自己修养的不足造成了不如意事。
第三,“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孟子说,“不是仁义的事不干,不合礼节的事不做。”
颜渊问孔子:“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是什么?”
孔子的答案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即“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事不听,不合乎礼的事不言,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两位贤人都不约而同地提醒了我们:要做就做合乎仁义和符合礼节之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君子那样更接近“仁”的状态。
最后,我忍不过想感慨一句:读圣贤书,学圣人智慧,这是多么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