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来是讲报恩的故事。中国人都提倡知恩图报,甚至滴水之恩要当涌泉相报。报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甚至都要报夫妻之恩。历来关于报恩题材的故事和传说就比较多,像先秦时代的“结草衔环”,韩信的“一饭之恩”,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以及后来的白素贞与许仙的故事等等。
而《红楼梦》里面谁要报恩呢?这就要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说起,相传那里有一株绛珠草,当时有个赤瑕宫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而这绛珠仙子下凡后是谁呢?当然就是林黛玉,这一点基本没有争议。她要找谁报恩呢?当然是当年的神瑛侍者。而神瑛侍者下凡后又是谁呢?一般认为是贾宝玉,林黛玉为贾宝玉一生流泪,最后泪尽而亡,也算是完成了报恩的使命。如果这样简单理解,就将上一回所讲的五彩石给忘记了,也把《红楼梦》中甄宝玉这个人物给忽略了。这就涉及到了《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顽石、神瑛侍者以及甄贾宝玉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也很有争议,我就参考前任研究成果,以及个人看法简单废话一下。
一般认为,五彩石先变化为宝玉,然后随着神瑛侍者一起投胎下凡,神瑛侍者变成了贾宝玉,而他生下来口里含着的美玉就是五彩石所化的宝玉。这个解释比较顺畅,但问题是里面为什么会有一个甄宝玉呢?而且甄贾宝玉不仅长得相像,而且秉性也颇相似呢?
有种说法比较有意思,说曹雪芹这样安排其实是在阐述佛家的真假之理,真是隐,假是显。令读者弃假归真,弃虚归实,弃红看梦,弃美人而看骷髅。顽石,实相,真心而已。真心是一不是二。只因一念贪著,分出个真假动静。所以,只要细看,就会发现,在仙道世间,美玉与神瑛对,一真一假,以顽石映射出二者都是假的,都是虚幻,因为那真的美玉也是顽石幻化而来。演化出人道世间,通灵宝玉与甄贾宝玉对,一真一假,以美玉映射出通灵宝玉和甄贾宝玉都是假的,都是虚幻。又以美玉投生的姓氏贾字,提醒一切都是假的;以甄字,提醒假中显真。假假真真,真的也是假的,怕读者不明白,作者又将甄宝玉的父亲起名叫"甄应嘉",三个字提醒读者,那就是"真应假"。作者并与第五回书中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到最终,相对与顽石来说,那些真的也是假的。只有这实相才是真正的真,万法归一,归于"实相",弃假归真,归于"实相"。
关于顽石和神瑛侍者再到甄贾宝玉的构思布局,作者是运用他所掌握的佛学知识,来进行设计的。寓意,当然是突出诸法之"实相",突出那个顽石,令人"莫失莫忘",令人"不离不弃"。真的能做到的话,就是"仙寿恒昌",就是"芳龄永继",因为,达到"实相",就是"无量寿"佛啊。作者为了读者能注目石头那"实相",才把这提醒眼目之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雕刻在宝玉和金钗上。说穿时,宝玉和金钗都是顽石化身。佛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之法身。所以,西游记作者才说人人都是孙悟空;红楼梦,当然人人都是贾宝玉了。说穿了,人人都是那"顽石",都是那石头啊。
以这种说法来看,石头来到人间只是一个亲历者,它与贾宝玉形影不离,就亲眼目睹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悲欢离合。同时,这块石头也是作者的化身,是整个小说的叙事者,曹公借石头的冷眼旁观来表现自己的一生经历和悲凉感悟。但这有矛盾之处,比如上回谈到了五彩石下凡是因为动了凡心,想到人间享一享这荣华富贵。而若只化为美玉,到人间如何享受富贵荣华呢?因此,周汝昌就说贾宝玉其实是那石头,而神瑛侍者是甄宝玉。因为石头只有幻化为人,才能真正享受荣华富贵。而黛玉本该向甄宝玉报恩还泪,却认错了人还给了贾宝玉,就有了“双层悲剧”的意味。
要问这两种看法谁真谁假,谁对谁错?我觉得这样的问题没必要回答,或者只能让曹公出来回答了。而文学作品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可以多样化解读。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路径,解读出不同的内涵与意义。比如第一种看法,特别是甄贾宝玉的关系,就可以读出《红楼梦》的佛理禅趣。而周汝昌的双重悲剧说,则更接近于存在主义的观点,更能揭示出世界和生活的“荒诞性”。
因此,黛玉还泪报恩,报对了就说明她完成了使命。如果报错了也有深意,因为“情”大于“恩”,符合《红楼梦》大旨谈情的主题。比起她报恩还泪,为情洒泪会更加动人。欲知后面还有何废话,且听废话红楼第三回《“势利”巷里话“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