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句话我见过无数次了,真的,数也数不清。开始因为盛名在外好奇去看,这也是人之常情。不是因为从众,而是因为想要看看他折服众人的深刻理由是什么。
于是,一个没课悠闲午后,打开它,读完它。
那大概是我见过的最娓娓道来,活灵活现的传记。我喜欢看传记,却又不喜欢看传记。大抵因为,传记若是写的好,有一种和作者灵魂相交的感觉,有种好像自己也活了这么一遭的感觉;但传记若是写的不好,读罢只感觉“又是鸡汤,又是千篇一律的我曾爱过也失去过,尝尽人间冷暖之后,我意识到不发奋不行,我努力了,我跌倒又爬起,最终我成功了,你们再来看我。”
我想好与不好的区分很简单的四个字——真实和平和。《我们仨》的魅力就在于此:不管是日常的琐事,还是梦境中的挣扎;不管是令人艳羡的好时光,还是不堪回首的苦日子;不管是别人眼中的巨大成就,还是别人眼中的不堪。这一切一切在杨绛老师笔下,都显得那么平静自然,虽然透露命运的无奈,但更多的是生活的智慧。
文字是能感化人的,我们仨只是在很普通地讲述,讲一段岁月,一段故事。在那个年代,她和钱钟书先生,爱女钱瑗,三个人一家人过着他们的日子,拥有他们的活法。
能平和的讲一个关于自己,关于爱人,关于女儿,关于家庭的故事,简单不华丽的表述,让旁观者都起了共鸣,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活着,活法虽不尽相同,但活着本身就是吸引人的,它有让人感动的基因。《我们仨》字句,虽没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缱绻美好,但看到某一句“梦里,圆圆还能和我来来回回看望钟书”,总能感动到我,这三个人的契合,以及对他们如此的好却失散了的惋惜从最简单的词句中缓缓流淌。
虽然我不会写书,但我可以把自己活成一部书。杨绛老师,钱钟书老师,钱媛老师他们仨成了一部书《我们仨》,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三个有故事的人,他们的故事放在一部书里,杨绛老师又是个“会讲故事的人”,无怪如此感人。读过之后因为觉得他们仨的缘分是幸运,所以才尤其觉得他们分开是不幸。但此生能有这种缘分,也是无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