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微信群里又在约活动。这个群是我们同在一个市的高中同学建立的,一般都是在周末约着吃饭打牌。这次组局的墨菊,在上一次的烧烤活动中带了一个同单位的妹子,小小巧巧的,很是可爱,和墨菊的相处也很是和谐,我们这些同去的老友很是心照不宣。
于是,这一次有人问了句:墨菊,你是一个人来的?
墨菊回复:是啊,她回武市了。
我立马回复:哇哦,确定关系了?随即在朋友的提醒下,意识到妹子也在群里,立马删掉了这句回复。
但是墨菊还是单独圈了我,回复到:是的,确定了。
这一大口狗粮,把我们的嘴塞得满满的,只剩下恭喜的话语能说出口。
上一周的活动,除却墨菊和他的暧昧小女友,同去的还有三个单身男生和一个单身妹子。很明显,单身的人在这样的活动中都会背负着家人和朋友的殷殷期望。
和朋友的聊天中得知,他和前女友也是在聚会中认识的。相互看对了眼,便互相加了微信,聊的默契有趣,再单独约出来见面相处,自然而然就成了男女朋友。
如今不知有多少人是在这种名为聚会、实为相亲的社交活动中,结识了自己未来的伴侣。
这种社交活动是在工作之后才出现在生活中的。当我们还在校园中时,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社团、班级、学生会、辩论赛、比赛等等,我们有无数种方式来结识那些有趣且契合的人。但工作以后便不一样了,于是这种可以让我们结识陌生人的社交活动便骤然增加了。
工作以后,我们的生活被分成了三大块,工作、下班后、不加班的周末。我们的生活似乎从此被固定下来了,循着固有的规律有条不紊的继续下去。我们也从过去欢脱多变的学生,变成了努力奋斗却又刻板无活力的格子间员工。我们的生活被日渐固化的节奏影响着,成了目的明确却又没有意义的活着。我们渴望突破,却又害怕突破。我们会欣赏艳羡那些不一样的优秀人群,却又害怕接近他们,我们带着自卑、带着不确定、带着无安全感,默默地仰望着他们的生活。我们想要这种伴侣,但是却又害怕这种伴侣,最终我们的身边只剩下同样刻板无活力的人。我们纠结、挣扎,若是尚存几分气力,我们会继续坚持,守着那虚无缥缈的缘分,期待真爱的到来;若是内心不坚定,也许就接受了,接受这看似门当户对、亲密契合的伴侣,开始下半生。
工作以后,带着无数社会经验的我们,不再轻易相信陌生人。若是想结识陌生人,就必定先要得到一个信任的人的认可。于是熟人组局的聚会活动,成为我们结识陌生人的主要途径。打上了相熟朋友认可的印记,我们便更容易放下自己的心防,敞开自己的心扉,大大方方地与人聊天,与人相识。但是其间我们究竟付出了多少真心,无人可知。短短的两三个小时,我们尽力表现自己的有趣,表现自己的博学,表现自己的体贴,表现自己的贤惠,表现自己的好脾气,表现自己的善解人意,却始终没有表现真正的自己。参加完这么一场聚会,简直要了半条老命。我们希望在这个聚会上,能碰到那个有趣又能与自己契合的人,并且他也能发现我的有趣与可爱。但是,事实往往是,脸最好看的那个人最先获得自己的伴侣。也许会有人来对你发起邀约,原因却是他的自知之明告诉他,你是与他最“般配”的那一个,不管是长相,还是工作,还是学历,还是家庭。这时的你不禁会想,真爱真的存在吗?但是下一次的聚会,你依然会去。
工作以后,我们厌恶家里为我们精心安排的各种相亲,因为我们是自由的新人类,我们要自己去寻找真爱,我们崇尚自由恋爱,我们要抵制这种旧社会风习,我们要拒绝包办婚姻。我们需要正常、轻松、自由氛围中的相识,不需要长辈刻意安排的压迫感。我们只看到了封建压迫下的包办婚姻的不幸与丑恶,我们不相信相亲会相到真正有缘分的人,即使各大卫视仍然在播放非诚勿扰等同类型的社会类节目,甚至升级到带着爸妈相亲的中国式相亲等回归中国传统的节目出现,我们依然不相信这其中会有真爱。毕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我们需要偶像剧里的偶然相识,需要你心知我心的相知,需要罗曼蒂克的相守,最终进不进婚姻这座坟墓,再看心情吧。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周末熟人聚会的基础上,因为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根本没有机会出现撞车、空降、同拿一本书等此类相遇方式,也没有机会出现两人同去一场讲座、同去粉一个明星、同去做一个项目等相知方式,也没有机会出现生死大病、父母甩钱阻挠、前女友苦苦痴缠等的相守方式。我们有的是经人介绍的认识,微信聊出火的相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相守,最终水到渠成的进入婚姻这座围城。
这场名为聚会、实为相亲的社交活动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我们一手造就的,是我们为自己织就的浪漫场景。
它给了我们希望,也给了我们借口。
希望你未来,为自己,为爱自己的人,为自己爱的人,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