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米利根令人难以捉摸。他可能是个精明的骗子,欺骗了公众、犯下了强奸重罪却安然无恙;但又可能确实是一位多重人格症患者,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悲剧……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米利根是世间最为悲惨可怜的受害者,还是一个将全世界玩弄于股掌的超级骗子……”
──戴顿日报 1981年1月2日
《24个比利》是根据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多重人格分裂而被判无罪的嫌疑犯威廉密里根真实经历写成的一部小说。比利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犯下三宗强奸罪被警方逮捕,在审判过程中被确诊为拥有24中不同的人格,十种常见的人格和十四种不受欢迎人格。比利幼时经历父亲的自杀,继父的虐待、鸡奸与威胁,母亲也受到继父的家暴。这种生活给他带来了无边的恐惧,他想过自杀,求生的本能又令他挣扎在生命的边缘,于是他一步步创造出不同的人格来分担痛苦。
24个不同的人格
一个人格来承受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一个人格来指挥不同人格
一个人格来表现暴力.......
他无法承受痛苦时便沉睡,智商高的“阿瑟”指挥者各人格何时出现何时沉睡,体格健壮的“里根”是24个人格的保护着,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他就会出现,8岁的戴维是人格中承受痛苦的倒霉蛋,就是因为他的恐惧,警方的精神病医生得以知道比利身上的秘密。
没看书之前对人格分裂这种精神病患者一无所知,甚至对此存在很深的负面情绪,认为人格分裂患者很可怕。看了之后对“人格分裂”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觉得人格分裂病人很可怜,一个人是有多痛苦才会创造出这么多的人格来支持自己活下去。精神病人常常得不到人们的喜爱,他们是人们口中的魔鬼,生活中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妖化精神病人,使得精神病人愈加恐惧这个世界。他们害怕成为常人口中的异物,只能生活在世界的角落里。书中的比利就是害怕成为人们眼中的骗子而将自己的秘密隐藏起来,用不同的方式来给予自己安全感,不同人格之间成为彼此活下去的希望。而在遭受再一次伤害后的人格混乱致使他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比利在被捕后一直是社会争议的热点。因为特殊的病症和严重的罪状,媒体对他进行了很多的报道,有人身攻击的也有好的。其中对他的负面报道极大的煽动了社会对他的仇视,人们不了解他,媒体作为人们的特殊的眼睛,恶意揣测他,不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这对他的治疗非常不利。比利因为这些报道和被世人看成“骗子”,被人厌恶,被医务人员歧视。在治疗刚见起色的时候他被禁止自由活动,被攻击,各人格之间又出现了混乱,不受欢迎的人格又做了很多坏事,这又加深了人们对他的误解。比利原本有治愈的可能,却因政客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断无情打击,社会大众因惧怕而产生排拒,加上流於权势工具的社会体制箝制,逼使人格即将融合为一的比利再度严重分裂。在恶性循环中,比利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24个比利》刷新了我对罪犯与多重人格的认知,在现实中我们要怀抱一颗宽容的心,给人解释的机会,给人改错的机会。同时对媒体的力量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媒体的报道可信,也不可全信。对于一些恶意煽动大众情绪的媒体表示深刻的厌恶,作为媒体,更应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报道应站在中间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在报道过程中掺夹自己的一些或是大众的主观情绪。报道应是对于事实的客观阐述,而不是某些人的情绪出气筒。书中的政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比利的伤害也让我深痛恶绝。人性有很多面,好的不好的都将暴露与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