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略显浮躁,除了工作技能外似乎没有更多的输入了,感觉虚度了几年光阴。近日因家庭遇到一些变故,急于让自己成长,便有了知识焦虑。为寻找方向,在网上看了许多文章,认识了作者“鼹鼠的土豆”,重新找回了学生时代对阅读和写作的那股热情。热情还在,可文心依旧吗?带着一丝迷茫,我急切地找到了“鼹鼠的土豆”首推的有关语文思维的书——叶圣陶和夏丏尊合著的《文心》。
这本书最早于1934年出版,比我还年长50多岁。有代沟是正常的,但它在这几十个年头还能不断被重复印刷,能给予我们的启发也绝对不会少。果然,我才看了几十页,便兴奋至极,没想到这老书里边还能有那么多的干货,于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慨相见恨晚!
这本《文心》其实是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先生为中学语文教学写的书。通常我们对这种书的印象就是枯燥无味,看上几页就能昏昏欲睡,更别说靠自学能吸收什么知识了。但是这本书不是,它妙就妙在把语文知识都融入了故事中。它用故事的体裁,写了一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对语文的学习。每一章节就是一个日常生活小故事,而每个小故事中就包含了一个重要的语文知识点。明明是枯燥的知识,联系了实际,就变得生动有趣,且深入浅出了!
《文心》全书共有三十二章,讲了信件、日记、诗词、戏剧、小说,还有习字、语调、词汇、笔记、创作等各方面的知识,对我如今重新找回写作的感觉最有帮助的当属以下几点:知与情意;触发;读书笔记;鉴赏。
一、知与情意
知是知识,也就是“是什么”。情是情感、情绪。意是意欲,即“想怎样做”。比如说最近大家讨论得火热的“在日留学生江歌遇害事件”,这件事的性质是什么,在法律上该怎么判定,这属于知,有关知的文,需要专家去执笔,如果我们随口乱说,就有可能变成谣言。对于江歌的舍友,即刘鑫的口诛笔伐,是因为网友们对刘鑫一家的做法感到愤怒,这是情的作用。而网友们撰文呼吁支持江歌的妈妈在日本征签名求判凶手死刑,这又是意的作用。有关知的文,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写,而有关情意的文,也不能脱离知来写。如果脱离了知来写,轻则闹笑话,重则要负法律责任。所以我们平时写文章,要注意知与情意的结合,不能为了博眼球就忽视了知的作用,这也是文心。
二、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食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看过《文心》的人恐怕都对这段文字最有感触了,连书中都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着重标记。触发,可以说是灵感,也可以说是共鸣,还可以说是联想。这种触发的能力,对写作极其重要!高中的时候,为了写好作文,专门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每看一个人物故事,感动落泪之余,不忘把它记下来,将它归类为某个话题的例子,以便考试时作文用,这是一种触发。我最近想学习写真实故事,以前看到某些人某些事,感动就感动了,气愤就气愤了,从来不去多想。现在看过《文心》的这段话以后,我便慢慢锻炼自己从生活中触发的能力,为以后写文积累材料。
三、读书笔记
“如果你们的读书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随时有所见到,把见到的写出来,就是你们的读书笔记了。”读书笔记,在学生时代语文老师便叫我们做了。很简单,就是摘抄好词好句好例子,然后进行记忆,考试时若碰上可以套用的话题,那篇作文便有了得高分的可能。而《文心》中告诉我们,摘抄好词好句并不是读书笔记的全部。遇到好词好句,若能说出其好的理由,并记录下来,也是笔记。阅读时对书中的话有疑点,或是有所触发,记录下来的也是读书笔记。
现在有许多有关阅读的书籍,比如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都有讲到读书笔记这一块。“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试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写读书笔记,既是一种知识的输出,也是一种知识的输入。阅读一本书时,精心整理了读书笔记,对书的内容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我现在做读书笔记有三种方式:第一是手抄,这种方式最费时,但是印象也最为深刻,我一般用来记录较短较精华的句子以及一些触发的东西;第二是在电脑上用WORD文档记录并打印出来,这种方式较为快速和美观,但是受工具和地点的限制,不方便随时做记录;第三是用手机APP,如有道云笔记来记录,通常我用来记录长篇的文字,方便随时随地细读。
四、鉴赏
我正在学习怎样写出一篇高质量书评,而对作品的鉴赏,便是写书评必须具备的能力。《文心》这本书中有关鉴赏的章节告诉我们,鉴赏需要我们和作者共鸣,并且要具备发达的想象力。此外,“对于一篇作品,如果要好好地鉴赏,预备知识是必要的。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缘起,以及其他种种与这作品有关联的事件,最好能先知道一些,至少也该临时去翻检或询问别人。这种知识本身原不是鉴赏,却能作我们鉴赏的帮助,不可轻视的。”有关这方面的预备知识,对于身处发达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应该不是大问题。我的经验是,就算因为某些限制,网络上查不到,通常作品的序言当中也会涉及一些。所以我认为序言绝对不是能随随便便略读的部分,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文心》这本书还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故事里的师生感情真是好啊!学生都积极好学,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老师也不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和鼓励。连美术课、数学课、英文课的教学,都能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这真是个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如果有语文老师看到这本书,我建议一定要推荐给学生看。若我在中学时代就能看到这本书,想必今日的文字水平也是更上一层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