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教育文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于老师简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于2017年12月8日上午6时02分逝世,享年77岁。
在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的前言中,于老师以“人生留痕”为标题,为本书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于老师从自己从小的作家梦讲起,他经常开玩笑说:“写,让我变成一天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真、善、美呀!”。读写是于老师教育的双翼,读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走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的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读到这里,我想起来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中提到的新教师成长“吉祥三宝”——一是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二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对教育生活的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强调日常与坚持,反对临时抱佛脚的编造;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客观的呈现,反对最追求修辞;强调师生共写,发对片面割裂。日此日积月累,积土成渊,教师才可能超越教学中一时的成败,从而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三是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我们常说:“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再来对照我自己的教育生活,从2014年起,我坚持自己的教育日记,坚持每天记录,用写来督促自己的做,因为每晚都要记录,所以白天的教育生活必须精彩,无论是英语课堂,还是班主任工作,我都要认真地对待,过程精彩,才能使自己的记录有价值、有意义!正如于老师所言:感谢读写的习惯,它充实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且让我的人生留痕,过去的事情,用文字凝固下来,就会成为“永久”,哪怕把它放在抽屉里。不写出来,终究只是一种记忆,而记忆不会长久,记忆一旦消失,过去就不复存在了。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做“甘草”。第二章: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第三章: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第四章:童心不泯。第五章:行无言之教。第六章:激励。第七章:把课上的有意思(上)。第八章:把课上的有意思(下)。第九章:“明天的风景”。第十章:还有话说。于老师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做”的文章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更具有可读性。于老师引用张志功先生的话:“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启功先生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于老师深以为是,而且努力去践行,我们更应追寻先生的足迹,去追求教育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