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方法——用户体验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综合功能和视觉两方面的因素,同时解决产品所面临的其他问题。笔者个人的理解该方法论核心即是在产品人员大概确定产品理念和方向的前提下,始终围绕该产品理念进行功能、界面、交互等后续产品设计。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当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过程中,可以自然地领略到你的产品理念,那就是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
如下图所示,作者将产品开发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从功能型产品和信息型产品这两个维度从抽象到具体,从下至上地描绘了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这五个阶段分别为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以及表现层。它们环环相扣,每一层的决策都可能影响之后层的工作范围和目标,同时也可能引起对之前层面的重新评估。 下面我将就我的理解分别对这五个层次的主要任务进行阐述。
战略层
顾名思义,在这个产品的起跑环节上,我们需要确定这个产品的战略目标——“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
在一个产品开始立项之前,我们应该去反复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1.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2. 我们的用户想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这是整个产品设计环节中最重要的一层,好比开始马拉松时前进的方向,若一开始的方向没搞清楚,那么后面的一切努力都将毫无意义。 任何一个决策都不应该是随便决定的,它需要经过周密的用户调研和数据分析以确定真实的用户需求。
具体来说,在战略层阶段,我们要去确定的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什么样的结构?核心用户群是哪类?用户核心需求是什么?核心需求是怎么满足的?市场上下游是什么?产品区别于竞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有没有好的盈利模式?即用户构成、核心用户、核心需求与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市场上下游、盈利模式这些内容。
应该注意的是,战略目标是设计用户体验流程中的起点,但那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完全确定的死物。战略也应该是可以演进和改变的,在一个产品出生迭代的过程中,要学会根据实际适当调整角度。马拉松比赛当然不允许180度的反方向狂奔,但是适度地偏离和弯路也是难以避免的。
范围层
战略形象化的第一步,为了达到产品目标,满足用户需求,我们的产品应该提供给用户什么样的内容和功能,这就是范围层所考虑的事情。
在这一步里,结合目标、现有资源和现实情况,我们能确定现在能解决那些事情,而哪些事情必须再要迟一点才能解决。 同时,为了规范推进项目进展,明确人员责任,用文档定义需求、进行迭代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员之间清楚地对需求进行沟通。梳理好需求,把团队产出的所有杰出想法收集起来,确定需求优先级,用一种适宜的方法做好长期规划,知道现阶段需要建设什么,不需要建设什么,把当前难以满足的需求作为下一个版本的基础,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开发过程。
结构层
结构层是开启交互设计的第一步,我们将把零散的需求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架构,并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
交互设计描述“可能的用户行为”,同时定义“系统如何配合与响应” 。而信息架构关注呈现给用户的信息是否合理并具有意义,主要工作是设计分类和导航结构,设计出让用户容易找到信息的系统。逻辑严谨的流程图以及架构图可以比文字更好的表达。
框架层
框架层更进一步地提炼结构,确定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布局和操作最大考虑用户习惯,如一般返回按键在左边。
表现层
视觉设计的过程,首先使其在外观上就可以尽可能传递产品的内核,其次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精化设计,如配色等细节。UI的工作 。
个人想法
实际工作中的产品肯定不是死板地遵循这五个层次,但无论是敏捷开发还是其他的快速开发方法,都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必需的知识。对一个新的产品而言,宏观的战略定位,清晰的逻辑流程图,规范的文档记录,以及清醒地排序需求和功能进行迭代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对现有的产品(或竞品)而言,从战略,功能结构,交互,界面表达以及商业模式去剖析也是一个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