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是王小波在小说《万寿寺》中的一句话。用来追溯“好(hǎo)玩又好(hào)玩”专题系列的第二位男主——曲师傅,再妥帖不过。正是这种信念,让原本普通的他,变得与众不同。
和曲师傅第一次见面,是在刘老板的土伯汤面馆。
前一天晚上,他在等面的间隙刷朋友圈,刚好看到我先生十分钟前发的一张照片,正巧就是他坐的位置。之前仅仅因为采访关系只见过一面的两个大男人,因为吃货的惺惺相惜,三言两语就约定了第二天面馆见,一起吃面。
可见张爱玲的那句千古名言,“于时间的无涯荒漠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不止适用于爱情。
我的参与纯属“一念之差”。刚巧那段时间处于阶段性反思期,觉得应该多认识点好玩有趣的朋友。“一个普通的建筑工程师,喜欢化学,然后没事自己在家做做肥皂玩”,这种反差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从不主动参与饭局的我也加入了这个略显奇怪的“面局”。
于是,第二天,认识了他和刘老板(也是个很有故事的男同学,以后再表),收获了两块纯手工皂。
逐渐熟悉后才发现,曲师傅的反差萌越来越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物理,懂心理,晓咖啡,知摄影,竟然还每周二搞公益沙龙,主讲《伦理学原理》,我们自然成了“曲粉”。
再后来,土伯汤面馆就成了我们的“酒彪子根据地”。晚九点打烊后,刘老板提供好吃的沙拉和海鲜大餐,曲师傅带上手冲咖啡壶,我们拎个自制蛋糕点心之类的,把刘老板的私藏葡萄酒和曲师傅刚入坑淘的新货色,一字排开,不醉不归。
生活就是这么奇妙,看似由无数个偶然组成,倘若真追究起来,其实不过都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罢了。
就如曲师傅,一个普通的80后文艺男青年,借助《伦理学原理》公益沙龙,圈粉了各行各业“深藏功与名的普通人”,比如会八国语言的男神,喜欢精酿啤酒文笔冷峻的女神,弹吉它的公务员,会唱歌的人民教师,大隐于市的商人,哲学系研究生……每个粉都是一个小圈子,每个小圈子的加盟都是一场偶然的际遇,最终,大家必然相聚于每周二,如是两年。
大多数青年都在忙着玩dota刷美剧时,曲师傅为何会选择这条或许听起来诗意但实际崎岖艰辛的道路呢?
真正的生命隐藏在根系里。——荣格
作为一个业余心理咨询师,曲师傅曾自我剖析,“其实这就是我七八岁最爱做的事。”
父亲无意中带回家的三本《十万个为什么》打开了他人生中第一扇窗。没错,正是他成年后都为之着迷的三大领域—物理、化学、地理。课间时间,如众星捧月般,小朋友们围在他周围,听他一边翻着有点发霉的书,一边炫耀, “知道中子和质子吗?见过土星光环吗?了解氢氧化钾吗?……”,“好为人师”的种子就这样悄悄扎根了。
“生命就像是一株植物”,有阳光雨露的滋养,自然也免不了狂风暴雨的摧残。好景不长,曲师傅就与来自成人世界的恶意正面交锋,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期。在后来心理咨询研修的自传中,他试着与过去和解:“大概无论在哪,指出皇帝不穿衣服的孩子都是大人所厌恶的吧,比方说指出班主任反复告诉孩子们头顶上最亮的那颗是北极星是一个常识性错误,比方说告诉她毫米不应该念成耗米。”
被老师厌恶也导致了被同学疏远,原来的骄傲被取笑和欺负取而代之。“一旦在班里发表不同的见解,就会被无条件的嘲笑。”逐渐地,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就像在大雾天里走路,前后看不到人,你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走,周围也没有回应。觉得活着是很没意义的事情,只是混而已。”
是阅读这个爱好陪他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期。“从书里获得的知识成了我的堡垒,让我把眼光放在更远的地方。”遥远的星空,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帮助他逃避和解释眼前的荒诞无聊。对心理学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想尝试搞清楚荒诞背后的原理”。
转机出现在初三,父亲帮他转了学。
“试试看 我能行”,开学不久的班会上,班主任工整的这行板书成了他的指路灯塔。“这是个非常宽松又严明的班级,发表异见不会被排斥,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原来只能在一片灰色泥沼里打转的他,突然看到了方向。竞选学生会、参加奥赛、组织辩论会、乃至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班级第一名。
就像植物撤去了束缚的铁丝,逐渐自由地舒展开来。他说那段时光是他最怀念的,“内心平静 没有迷茫 没有不安”。“后来读哲学谈到人类的解放,消除异化,我联想起自己这段经历,忽然明白,解放不仅仅是拿刀拿枪的革命,更多地是帮助别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就像我的老师那样。”在面朝大海的咖啡馆里,曲师傅把烟丝悠哉地放在卷烟器里,这样告诉我。
“我一心只想弄明白该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
——海明威
化学和那段少年时期对心理问题的探究,作为曲师傅“诗意世界”的根基,自然成了他“二选一皆可”的大学志愿意向。然而,命运再次显现了它伪装下的偶然性。因为“服从分配”,他最终去了一个未曾填报更从没想象过的专业——建筑学。就是他现在安身立命的职业,目前 “诗意世界”的护城河。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以及相对安逸的工作,曾经让他也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觉得不可能再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了,也没人逼着你上进,就天天宅在家里打游戏”。直到当时的女友,现在的老婆要考心理咨询师证,重新点燃了他当年对心理学的热爱。“就像原来高高在上的女神主动来约你,为啥不去试试呢?”这个决定,改变了他后来的生活。
在心理咨询培训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有相同爱好的人。每周四,象牙塔咖啡馆,一群气味相投的人,除了侃侃“读心术”,就是聊哲学、理论物理、社会学、伦理学等各种形而上的高冷理论知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后来聚集的不光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更是各行各业的“大杂烩”。这其实就是现在伦理学沙龙的前身了。
后来其中一个学哲学的朋友叫他一起搞了个沙龙,讲伦理学。“一开始我其实是帮忙,后来他考研去了,活成了我的了。”曲师傅坦言,最初沙龙办的并不理想,“毕竟是哲学嘛,抽象概念多,一开始也没经验,讲得就像大课一样,底下人一脸懵逼,很多人来了一次就不再来了。”
人最少的时候,只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朋友来捧场,一个是不明真相的围观听众。“我那天其实挺沮丧的,跟他们说,草,不讲了,请你们喝咖啡!”辛苦备了一周课的曲师傅,开始怀疑是不是哲学确实没人愿意来听,还是自己根本不适合讲课?
坚持还是放弃?摩羯男强大的坚韧让他总能找到那根救命稻草。“怎么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的更有趣更接地气呢?”我去听课的时候,曲师傅正在进行这样的反思和调整。他会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让大家分享一下各自的感悟或经历。比如在讲人的社会属性时,抛给大家一个“假如只有三天生命,你将如何度过?”的话题。我还记得自己选择的是去key west,一个让你同一天经历地狱和天堂的小岛。
就这样逐渐地,听众被他的课吸引,又带来了新的朋友。“就像养活了一株植物一样,开始往外开枝散叶”,他很享受这种过程。“每到周二,总会期待今天会来什么特别的人。”
然而,让他最有价值感的,还是来自听众的反馈。“有朋友跟我说,你讲的这些东西挺有启发,我发现能用这些知识来解释身边遇到的人和事。有些原来想不明白的事现在想通了。”被人认可,而且还能帮到别人,这成为了曲师傅坚持讲课的动力。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感冒发烧,没有断下一次课,除了因为孩子出生停了半年,一直坚持了近两年。
弗洛伊德说,人成年之后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弥补早年的缺憾。“我觉得我是在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诗意的世界,做自己六七岁时最爱做的事,同时也是在做我最敬仰的人在做的事:就像初三班主任把我从灰色的泥潭里拉出来一样,像她一样去帮助别人。”
存在纯属偶然,人生全无意义。
——存在主义学说的最基本预设
“一个养猪场里有一只猪很有理想。它一直在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意义地活着。它学习了很多知识,想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猪”生价值。它的同伴都嘲笑它,每天那么辛苦不如吃饱了晒晒太阳。它对此不屑一顾。后来有一天,一辆车把它们都拉到屠宰场,宰了。”
这是一则让人绝望的寓言故事。
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的人生意义何在?是应该做一头混吃等死快乐的猪还是一个痛苦的思想家?
曲师傅的答案是:意义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填空题。它取决于你的一生带来了什么价值。面对死亡这个不可避免的结局,活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一件事:什么能让你在临死时不感觉空虚后悔绝望呢?我觉得是,很多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更幸福。
以曲师傅的自传开头为结:
小至人生,大到历史,都是由无数的随机事件组成的。这无数的偶然交织连贯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必然”。我们面前是无尽的、充满不可预测随机事件的未来,身后是已经坍缩的、纵横交织为必然性迷宫的过去。而身处的地方,是必然与偶然、过去与未来的交界,称之为“现在”的一个小点,这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存在”。
一
这是“好(hǎo)玩又好(hào)玩”专题的第二位男主。
他们都是职业平凡但心怀梦想的普通人,挣扎着努力向前,希望他们的故事能给你启发和力量。